2022年4月28日,《科學》(Science)期刊發表了一項由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和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研究人員聯合完成的新研究,警告稱如果不嚴格控制溫室氣體污染,全球變暖或将引發自二疊紀(Permian)末以來最嚴重的海洋物種滅絕。二疊紀出現在距今約2.5億年前,在二疊紀末期的生命大滅絕期間,高達90%的海洋生物在溫度過高、酸性加劇和缺氧的海洋環境中死亡。
二疊紀末的大滅絕事件是地球史上最嚴重的大規模滅絕事件,導緻一半以上的生物消失,包括70%以上的陸地脊椎動物。引發這一災難性變化的原因可能是持續了200萬年的巨型火山噴發。但2021年的一項研究表明,目前人類活動産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二疊紀時期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倍。研究人員表示,目前的海洋溫度和氧氣水平已經接近導緻珊瑚和北極鳕魚等部分物種死亡的臨界點,并有可能威脅到更多物種。研究人員之所以選擇二疊紀滅絕作為參照點,一個原因在于二疊紀時期的氣候變化看似與當前的氣候變化類型最相關。兩者有很多相似之處,包括二氧化碳驅動的變暖、氧氣流失,以及海洋生物圈的巨大反應。此外,研究人員希望通過地質記錄中最清晰、強度最高的信号評估其結果。
包括全球變暖在内的人類影響可能已經引發了第6次大規模滅絕.。雖然其規模目前尚未明确,但有明确警告信号表明,在人類活動的重壓下,全球生物多樣性正在崩潰。2022年發表在《自然》(Nature)上的一項研究指出,21%的爬行動物面臨滅絕的危險。據科學家估計,包括鳥類在内的10億多海洋生物死于2021年夏季太平洋西北地區的極端熱浪。最新的全球評估表明,40.7%的兩栖動物、25.4%的哺乳動物和13.6%的鳥類面臨滅絕的危險。此外,海洋變暖導緻許多珊瑚礁生态系統進入功能性滅絕的境地。其他破壞性迹象包括海蜇入侵數量的增加和加勒比地區馬尾藻的迅速擴張。海水升溫還與北美西海岸海星大量死亡、海帶森林減少以及2019—2022年的灰鲸“異常死亡事件”有關。
由于海洋物種的确切數量無法獲得,因此追蹤海洋中物種滅絕的難度很高。為了克服這一問題,研究人員利用一個長達幾十年的海洋生物對海洋變暖和氧氣含量減少耐受性的數據庫開展研究。借助這些數據,研究人員創建了10組具有相似耐受性特征的海洋物種模拟類型,以形成海洋生物的全球生物地理分布,并模拟了不同程度的變暖如何改變物種分布,以及如何導緻部分物種消失。
研究人員選擇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排放場景揭示當前的氣候政策選擇産生的長遠影響。研究人員表示,到2100年升溫4℃的高排放路徑将導緻海洋物種大規模滅絕,但如果遵守《巴黎協定》規定的将升溫控制在1.5℃~2℃的排放路徑,可避免對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破壞。因此,如果采用适當的氣候政策,大規模滅絕仍可避免。
轉載本文請注明來源及作者:中國科學院蘭州文獻情報中心《資源環境動态監測快報》2022年第09期,薛明媚,王金平 編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