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長沙晚報網】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11月10日訊(全媒體記者 賀文兵)站在甯鄉第二大水庫洞庭水庫的大壩上眺望,隻見民居藍瓦白牆庭院整潔,阡陌交通串起美麗鄉村,山上樹木青色泛黃,仿如一幅美山水畫……9日,記者在甯鄉市灰湯鎮洞庭村灰湯飛鴨養殖基地,見到了正在直播間直播帶貨的該村黨總支書記、村主任張文初。
如今的洞庭村,家家戶戶通上了水泥路和柏油路。圖片均為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賀文兵 攝
沿湘江二級支流烏江而上,至烏江源頭就是洞庭水庫主壩下的洞庭村。洞庭村在長沙市的西南邊陲,與韶山、湘鄉等地交界。2021年1月,36歲、有着17年黨齡的張文初回家參加洞庭村村級換屆選舉,并當上了洞庭村黨總支書記、村主任。
“當年,鎮裡給我們村下達了硬指标,為了保障糧食安全,所有農田必須種植雙季稻。 突然要求種了一二十年單季稻的農民種雙季稻,困難可想而知,因為種田賺不到錢。”張文初告訴記者,剛上任的自己為了完成全村雙季稻的種植任務,隻好想出“由村上統一流轉不願種雙季稻農戶的農田,分片承包給村上8個種糧大戶耕種”的辦法。這一辦法後來被稱為“洞庭種糧模式” 在甯鄉推廣。
一條3公裡長、6米寬的黑化亮化産業路成了洞庭村的緻富路。
“耕作機械、種子、農藥、化肥等生産資料由村裡統一墊資購買。育秧、耕田、插秧、田間管理等,由村裡請技術人員指導。”張文初介紹,早晚稻收割時,承包大戶将稻谷送到村裡指定的地點,村裡核定質量和重量後統一售賣,糧款打到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的賬戶上,村裡按約定的分成比例再把錢打入承包大戶和流轉農田戶的賬上。
這種模式,種糧大戶不需要生産成本,生産過程無後顧之憂。張文初告訴記者,2021年,1400畝流轉農田,村裡除去墊付的生産資料成本、撥付給承包戶每畝500元的管理費用以及總量近80萬元的用工工資後,曆年來為空白的村集體經濟曆史性地因種糧創收了50萬元。“這一種糧模式既解決了農田抛荒,承包大戶和農田流轉戶都受益。今年,村上流轉的農田達到了1700畝,村集體經濟翻了一番,兩年共進賬115萬元。”
張文初在灰湯飛鴨養殖基地的直播間直播帶貨。
俗話說手上有錢好辦事。近兩年來,洞庭村基本農田水利設施得到了修繕,完成了10公裡長的“家家通”水泥路硬化,修建了一條3公裡長、寬6米的黑化亮化産業路。通過向省市争取項目資金,目前,洞庭村300萬元規模的高标準農田建設已經開工,鄉村振興計劃和美麗鄉村建設正在同步推進,實實在在的成果村民看得見、摸得着。
“道路通,産業興,人心齊,既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需求,更是推動鄉村振興的保障。”張文初信心百倍地說,村支兩委将搶抓機遇創産業特色、抓集體經濟、改村容村貌,用三五年時間,将洞庭村建設成為産業振興、生态家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
阡陌交通串起養麗鄉村。
本文來自【長沙晚報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