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帖是學好書法的必經之路,隻有通過臨帖,才能學習古人,繼承傳統,化古出新,學習到前人創作的經驗和精華,才有可能創作出“古不乖時,今不同弊”的好作品。費新我先生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一成語,形象地把臨帖比作“既入虎穴又得虎子”,意思是說,隻有深入臨帖,才能掌握原帖要領。
臨帖的目的是探索原帖書寫的法則,掌握結字和運筆的規律。清代王澎在《論書剩語》中說:“習古人書,必走專精一家。至于信手觸筆,無所不似,然後兼收并蓄,淹貫衆有”。就是說,選擇一本自己喜歡的帖專心臨摹,然後再博采衆長。臨帖如注意以下幾點,學習效果會大大提高。
一、臨帖要做到:靜、近、慢、準臨帖第一步要做到形似,包括用筆,取勢,結構。孫過庭說:“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貴似”。就是說臨帖時“看要看得細,臨要臨得像”。點畫有呼應映帶,形神兼備,字勢就能生動有活氣。
啟功先生強調臨帖要牢記四個字:靜、近、慢、準。
“靜”包括人靜心靜,臨帖時要做到精神飽滿,神閑氣定,心無雜念。
“近”是指把字帖盡量放到離下筆處最近的位置,這樣才能看清筆畫輕重及位置。
“慢”就是臨寫速度要慢,寫得慢才能寫得似,寫得準,但要慢而不滞。
“準”即筆畫粗細、位置準确。
姜白石在《讀書譜》中也說:“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強調臨帖要注意形和神,做到形神兼備。
二、實臨與背臨相結合
實臨是指将字帖範本放于眼前,對照着字帖寫,觀察與理解法帖來摹拟範字,一筆一劃,一字一行,依樣畫葫蘆,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對臨。待對範本中每一個字、每一行都有了精熟的記憶與理解,便可憑印象将全帖寫出來,這就是背臨。臨帖要是能臨到背臨的程度,對原帖的理解和把控已到八成以上。
學以緻用是臨帖的突破點,背帖是緻用的初始階段,憑着對字帖的筆、勢、形、意的記憶來書寫字帖的内容。這種方法可以檢驗自己對字帖的掌握程度,更容易發現自己的不足和毛病。
三、指臨與虛臨相結合
指臨可用于不具備紙、筆的情況。如在工作的中間休息時,火車、汽車、飛機的路途中,便可運用手指在空中或桌凳等物體上,憑着對範字的記憶進行“臨習”或“創作”。在這種獨特的書法學習中,往往能加深對執筆手感與運筆疾緩的理解與把握。這種方法不僅在當代被人采納,在清朝時,鄭闆橋睡覺時用妻體指臨習字更是傳為佳話。
虛臨是指閉目養神,在腦海裡想象有一張紙、一支筆來臨習範字。是在腦海裡對平時範字練習的“回放”過程,雖然是瞬息即逝,但與“意在筆先”的書論不謀而合,長此練習,有意無意中會對今後創作産生慣性的影響。虛臨相當于下盲棋,眼不見,但心明亮,
四、硬筆與毛筆臨摹相結合
硬筆書寫工具與紙張相對來說容易獲得,也較便宜,而且書寫場地不受限制,硬筆臨帖既方便又省錢,硬筆臨帖和毛筆臨帖交叉進行,會極大的提高臨帖效率,這種方法既練習了硬筆字,又練了毛筆字,确是一種既簡單易行又一舉兩得的好方法。而且能寫一手漂亮的有法度的硬筆字也是很讓人羨慕的。
五、意臨與創臨相結合
意臨時不求一字一畫與原帖肖合形畢,但求整體氣韻生動自然,意臨主要是臨習法帖氣韻、意境的方法,這種方法帶有一定的創造性。
創臨也稱之為“集古字”,選取法帖中的字進行“移植創作”,或對聯,或條幅,或扇面。王羲之行書名帖《聖教序》便是由僧懷仁集王字而成,米芾在年輕時也是集古字的高手。這種臨習法能有效消除臨帖乏味的心理弊病,提高對碑帖的興趣與感知能力。
想真正學會一樣東西,照着做不能算會,隻有能夠應用,并能運用自如,才算真正學到手,創臨就是檢驗臨帖水平的一個有效方法,創臨是從入帖到出帖開始創作的關鍵一步。
“臨摹用功,是學書大要”,臨帖是枯燥的,書法學習的路是漫長的,但學習書法的過程是愉快的。學書者應視臨帖為日課,潛心修研、方法适宜、細心用腦,書法學習便能事半功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