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本樞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經》系列文章之六十
《道德經》全文充滿了思辯哲學的身影,可以說,老子是中國思辯哲學之父。現代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把老子、孔子納入到中國古代哲學史中。馮先生認為,《老子》一書是在認識論的基礎上實現了對自然世界的認知,對客觀現實社會進行了抽象提取,形成了自己的哲學觀點。台灣學者陳鼓應先生認為老子是中國最早的具有哲學思想的大家。
辯證法一詞源自西方,是舶來品。18世紀的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是辯證法之父,他明确提出了辯證法的三大核心定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黑格爾将人類社會具有的辯證思維抽象化,提煉出既定的規則和方法,形成了辯證法。
黑格爾的辯證法是否借鑒了《易經》和老子的思想,我們無從考據。但是,據相關資料記載,黑格爾一直認為在他之前的中國文化沒有哲學,直到他看到了《易經》和《道德經》,他大為驚訝,完全沒有想到中國的哲學思想竟然早于西方上千年。
三是基于事物本身具有的對立轉化性質形成的辯證思維
《道德經》全文有許多生活常識類語言,類似于我們日常所用的諺語吧,是對生活的高度總結和提煉,其所包含的對立性以及相互轉化的特點非常明顯。
如第9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第22章“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第26章“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蹊。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老子提出的福禍相依的觀點是對立轉化的典型。老子說,“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曆史上有名的“塞翁失馬,焉知禍福”的故事更加印證了老子福禍相依的觀點。
本講列舉了大量的老子原文來說明老子的辯證思想,如有對原文不太理解的讀者朋友可以參閱相關的解讀。
第45章經文大意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表達的是極緻,老子此章連用了七個“大”,旨在表達事物走向極端的時候通常會向其對立面轉化。此句大意是完美的事物存在一點缺陷反而更妙。充盈的空間盡可能地虛空才不會枯竭。“沖”的含義同第4章的“道沖用之而不盈”的“沖”。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讷”。直到盡頭就是彎曲,高超的技巧其實是天然的笨拙,真正能言善辯之人看似笨嘴拙舌。
台灣學者陳鼓應認為,這七個“大”表達的是一種處世哲學,做人應該低調内斂,不要極緻地張揚,顯山露水。我認為,從老子一直提倡的“無為”、“不争”的思想深思,這幾句話還包含有無論做人還是做事不要追求極緻和完美的觀點。極緻是很危險的高度,極緻代表着盡頭,極緻代表着無法再前行,極緻代表着将要走下坡路。人無完人表達的就是上述之意。
舉個例子,每次看央視《挑戰不可能》節目,總是心驚膽戰,有些表演完全超越了人的極限,生怕那些演員一個閃失出現危險,傅園慧的洪荒之力用得很妙,妙在恰到好處,妙在有些瑕疵也很滿足。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躁動和清淨是一對對立的概念,“躁”本義是疾。快速的運動可以抵擋寒冷,内心的甯靜可以抵消燥熱。清淨無為的态度應是做人做事的明智選擇。
45章通行本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讷。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老子《帛書》甲本原文
45.大成若缺,其用不幣(敝)。大盈若(沖),其用不(宭)。大直如詘(屈),大巧如拙,大贏如㶧。趮(躁)勝寒,靚(靜)勝炅(熱)。請(清)靚(靜),可以為天下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