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确定梨果實采收期,首先要弄清楚梨果實成熟度的概念。根據梨果實不同的用途,果實成熟度可分為:
(一)可采成熟度
從貯藏保鮮的角度來看,可采成熟度就是果實的生長發育已經達到可以采收的階段,但還不完全适宜鮮食。這時的果實特點是:已完成生長和各種化學物質的積累過程,大小已經定型,綠色開始減退,開始呈現本品種成熟時的色澤,采後在适宜的條件下可以自然完成後熟過程。這時果實已可食用,但品質較差,果實應有的風味和香氣還沒有充分表現出來,肉質硬。果實耐貯運,适于加工、遠地運輸。
(二)食用成熟度
果實已完成各種物質的積累過程,并完成澱粉向糖的轉化過程,表現出原品種的外觀特征與風味,色、香、味俱佳,營養價值達到較高點,但種子未充分轉色,果實未達到生理成熟。這時采收的果實,含糖量高,風味最好。這一成熟度隻适于當地銷售,供鮮食為主,不宜長途運輸或長期貯藏。如作為鮮食或果汁、果醬、果酒的原料,宜此時采收。
(三)生理成熟度
果實在生理上已達到充分成熟的階段,果實肉質松軟,種子充分成熟。達到生理成熟度時,果實化學成分的水解作用加強,風味變淡,營養價值降低,更不耐貯運,一般隻用于采種。以種子供做砧木用的杜梨、棠梨等宜在此時采收。
二、采收時期的确定
确定梨果實采收時期要根據市場需求、價格、品種特性、氣候條件等因素綜合考慮。具體來說:
(一)果皮色澤
這是梨果實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梨果實成熟過程中,在果皮色澤上有明顯的變化。随着果實成熟度的提高,果皮上的葉綠素逐漸分解,底色逐漸呈現出來。綠皮品種果皮底色開始由綠變為淺綠或黃綠色,果面略帶蠟質、出現光澤時即可采收。我國多用果實底色進行目測,國外多采用标準比色卡來判斷。
(二)果肉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及澱粉含量
随着果實成熟度的提高,果實硬度下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逐漸增加,判斷指标因品種而異。果實在成“熟過程中,原來不溶解的果膠變成可溶解的果膠,硬度降低。用果實硬度計測定果實硬度,簡便易行。硬度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準确度不高,不同年份,同一成熟度果肉硬度有一定變動,但在掌握其變化規律的基礎上,根據果肉硬度确定果實采收期也是可行的。采收時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早熟品種9%以上,中熟品種11%以上,晚熟品種12%以上。果肉澱粉含量:用0.5%~1%碘-碘化鉀溶液處理果肉截面,根據截面染成藍色的大小來判斷。
(三)果實生長日數
同一地區的某個品種,果實從受精到成熟所需的天數相對一緻,故可以此來計算成熟度和采收時間。果實發育一般以盛花期到成熟時的天數來計算。生産上,還要根據各地氣候變化(主要是花後溫度)、肥水管理及樹勢強弱等條件來決定。
(四)種子顔色
梨果實種子的顔色與梨果實的成熟度有關,當種子尖端變褐到花籽時,表明果實完全成熟,可根據不同品種種子變化過程确定成熟度和采收期。
實踐中,判斷果實成熟度,不能僅靠某一測定項目,因為它不是固定不變的,常常受環境條件和栽培技術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必須綜合考慮,才能對成熟度有比較正确的判斷。通常可以用口嘗來确定是否可以采摘。但還要從調節市場供應、貯藏、運輸和加工的需要、勞動力的安排、樹種品種特性以及氣候條件等來确定适宜的采收期。短期貯藏或采後即上市的果實,為提高果實品質可适當晚采幾天。中、長期貯藏和長途運輸的果實采摘不宜過晚。
三、正确的采果方法
梨果實水分含量高、肉質脆、果皮薄,容易受到機械損傷,引起腐爛。果實受傷以後,果實衰老速度增加,果實耐貯性下降。因此,果實采摘過程中必須避免機械損傷,做到“四輕”(即輕摘、輕放、輕裝、輕卸),避免“四傷”(即指甲傷、碰壓傷、刺傷和摩擦傷),保證果實品質,減少腐爛。正确的采果方法是:
(一)依天氣條件采收
采果期水分大,在有露、霧、雨滴的情況下,果實易爛,不耐貯藏,要選晴天上午11時以前和下午4時以後采果。被迫在雨、霧天采果時,必須将采下的果實放在通風處晾幹。
(二)按順序采果
一次性采收的梨園,采果時要先采樹冠外圍和下部的果,後采上部和内膛的果,逐枝采淨,防止漏采。采果時要盡可能利用采果平台,使用采果籃、采果框、紙箱、采果梯凳等專用工具,少上樹,以保護枝葉、果實不被碰傷、踏傷。采果人員要剪短并修圓指甲,采果時要戴軟面手套,以防劃傷果面,要穿無釘子的軟鞋,以免踏傷樹皮。操作時要輕摘、輕卸,以減少碰、壓傷等損失。注意保護果梗。
(三)分期、分批采收,提高梨果實的商品均一性
同一樹上的果實,由于花期和着生部位不同,成熟度可能不一緻,為了提高梨果實的商品均一性,采收時要分期分批采摘。第一批先采樹冠上部、外圍着色好、果個大的果實;第二批在5~7天後進行,同樣采下着色好、果個大的果實;再過5~7天,全部采下樹上所剩果實。一般前兩批果要占全樹的70%~80%,最後一批果占2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