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大時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喚大胸懷。”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胸懷“國之大者”,踔厲奮發,變革性實踐、突破性進展、标志性成果在中華大地不斷湧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變為現實。為立體展現各地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央廣網特别策劃推出《大時代》系列主題報道,邀您和我們一起走進城市深處,感受十年巨變,看各地不負偉大時代、築夢追夢繪就的壯美畫卷。
“蘇州是一座了不起的城市。”今年72歲的文史專家徐剛毅是一名土生土長的蘇州人,1993年起,從沒接觸過攝影的他拿起“傻瓜相機”,用鏡頭記錄着蘇州千餘條老街巷的風貌。
從黑白到彩色,在徐剛毅的照片中,有古色古香的姑蘇老街,也有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設。一邊是青磚黛瓦,一邊是燈火霓虹。工業與文明在此處交融,共同織造出獨屬于蘇州發展的“雙面繡”。
黨的十八大以來,多次赴江蘇考察,擘畫“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宏偉藍圖,賦予江蘇“在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上争當表率,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上争做示範,在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上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
古色古香的姑蘇區與蘇州工業園區遙相輝映(央廣網發 李志翔 攝)
牢記諄諄囑托,蘇州踔厲奮進。如今的蘇州,以江南文化賦能工業發展,留住“姑蘇古城”,打造“産業高地”,讓蘇州的名片不僅是“人家盡枕河”的江南好景,更是依托強有力的工業基礎而迅速崛起的工業大市。
十年之約:
打造高能級創新集群 “江南水田”變身“産業高地”
一片“江南水田”崛起為“産業高地”,一個“一号産業”造就的“十年之約”。醫學博士楊大俊是蘇州生物醫藥産業發展變化過程的親曆者之一。
“記得是2006年前後,當時聽說蘇州建立了生物醫藥産業園區的消息,我覺得應該抓住這個大好機會。”楊大俊回憶起當初,感慨萬千。
帶着滿腔熱情,2009年楊大俊來到蘇州,在蘇州工業園區開始從事創新藥物的研究。“我在創業伊始就選了一條比較難的路。”楊大俊坦言,當時面臨着創新藥基本被外企壟斷的局面。在此背景下,楊大俊毅然選擇自主研發創新藥。
要做原創,要做全球創新。這是楊大俊給自己定的要求,也是蘇州生物醫藥産業發展的迫切需求。
“生物醫藥産業很特殊,它需要大規模和長期的投入。”十年磨一劍。2019年10月,楊大俊參與創辦的醫藥企業在香港聯交所主闆挂牌上市,其研發的某一領域臨床開發品種也在全球占據了先發優勢。
位于蘇州工業園區的蘇州大道中軸線(央廣網發 陳雨禾 攝)
2021年,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對全國215家生物醫藥産業園區的排名中,蘇州工業園區生物醫藥産業綜合競争力位居第一。繼新一代信息技術、納米技術、人工智能等先導産業之後,生物醫藥成為蘇州工業園區又一個千億級特色産業集群。
作為當今世界最具爆發力的新興産業之一,生物醫藥不僅是蘇州工業園區面向未來的産業,更是整個蘇州的“一号産業”。
蘇州錨定生物醫藥作為當地的“一号産業”,賦能未來可持續發展。蘇州工業園區科創委産業處副處長王正宇告訴記者,“一号産業”在蘇州的發展經曆了十幾年的前期研發和投入,如今逐漸步入了收獲期。目前,蘇州已集聚生物醫藥企業3800餘家,生物醫藥産業規上工業産值達到2002億元。
以“一号産業”為代表,近年來蘇州的工業結構不斷優化,高能級科技創新載體成為蘇州經濟穩健發展的根基。
“蓬勃發展的蘇州工業,離不開當地創新型産業集群的打造。”蘇州石湖智庫研究員、博士胡藝表示,近十年間,蘇州工業經濟發展載體也已逐漸由企業轉變為産業集群。“一号産業”就是蘇州大力發展“高能級新型産業集群”的有力例證。
從“江南水田”到“産業高地”。2021年,蘇州工業園區的地區生産總值達到3402億元。這片曾經的窪地農田,以蘇州3%的面積,創造了全市約15%的GDP。
新型産業集群及經濟的快速發展,還帶動城市風貌的巨變。
2012年在建的蘇州地标建築之一“東方之門”(央廣網發 查正風 攝)
2022年“東方之門”及周邊夜景(央廣網發 何瑾 攝)
“10年前,蘇州奧體中心前還是一片窪地,現在已經建起了市民廣場。”對于蘇州工業園區近十年的發展變化,當地派出所民警陸晨瑤深有感觸。陸晨瑤從警17年,2011年來到蘇州工業園區生活和工作。十餘年間,陸晨瑤工作在基層一線,見證着園區的變化。
一個工業園區,就是一個産業新城。十年之約,不僅是過去十年蘇州在工業發展道路上邁出的堅定步伐,更将為蘇州經濟社會發展續寫更美華章。
新舊之變:
“老企業”走上“新賽道” 多産業鍊打通發展經脈
一家靠生産洗衣機控制闆起家的鄉鎮企業,如何在十年内實現銷售額從3億元到36億元的飛躍?
日前,記者走進蘇州相城區的一家“老企業”,在這裡探尋到了企業的發展密碼。
走進該企業的“智能工廠”,19條智能柔性和自動化生産線全速生産,看闆實時顯示車間信息,工人們用平闆電腦掃碼采集數據,産品即可被自動化生産出來。這家創立于1989年的企業在政策引導下,求新求變,踏上了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的道路。
如今,該企業産出的電子控制器在智能家居、汽車電子工業控制及醫療産品等領域多有應用,供貨于各大企業。
“智能工廠”内工人們掃碼采集數據(央廣網記者 鄭楚豫 攝)
“10年翻10倍,靠的就是數字化的大規模應用。”企業負責人耿明告訴記者,“在‘智能工廠’,以前6個人的活現在1個人就能完成,生産效率提升了20%。此外,企業銷售額從20億元提升到30億元的過程中,企業人員是基本沒有增加的,但技術人員的占比卻明顯提升了。”
企業“智能工廠”裡的“工業4.0”景象是蘇州深入推進“智改數轉”的生動實踐。2012年“工業互聯網”概念首次被提出。伴随着工業互聯網浪潮的到來,蘇州積極推進“智改數轉”,帶動老企業競速數字經濟新賽道。
汽車零部件智能化生産線(央廣網記者 鄭楚豫 制)
蘇州對于“不敢轉”的企業,主動講解政策,注入扶持資金,把企業“扶上馬”;對于“不會轉”的企業,政府上門培訓,組織到标杆企業集中學習,為企業“送一程”;對于“不想轉”的企業,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送咨詢上門“問診”。達不到轉型标準的企業,通過“騰籠換鳥”,将土地和優惠政策讓給符合條件的企業,加速産業置換。
“有為政府 有效市場”,再配合蘇州“柔剛并濟”的政策舉措以及雄厚的産業基礎,讓“老樹”發出了“新芽”,推動一批老企業在新時代實現了新蛻變。
吳江區盛澤鎮,一個面積不到150平方公裡的小鎮,因為孕育了2家世界500強企業而聲名遠播。其中一家起步于紡織面料的蘇州本土企業,逐漸打通了“從一滴油到一匹布”的紡織面料全産業鍊,不斷突破原材料的“卡脖子”問題。2022年《财富》“世界500強”榜單中,該企業位列第75位。
紡織智能化生産車間(央廣網發 湯方明供圖)
“實現全産業鍊以後,最直觀的優勢就是産業協同性大大提升。”該企業總經理助理湯方明感慨道:“企業在各個環節當中,既是供方又是應用方。在全産業鍊的布局下,每個環節相互的協同作用就更有優勢。”
同樣的例子在蘇州航空航天産業鍊上也在上演。2022年6月,空中客車中國研發中心簽約落戶蘇州工業園區。蘇州下轄各區市握指成拳、協同布局航空航天産業鍊。太倉,緻力培育航空航天産業集群;昆山、吳中,主攻民營航空部件加工;張家港、常熟,聚焦航空标準件和新材料;吳江區,聚焦航空高端裝備和關鍵零部件領域;相城區,打造航空航天材料、航空發動機等産業……
這一發展路徑充分顯示出産業鍊齊全帶來的發展優勢。目前,蘇州是國内工業體系中制造業門類最全的城市之一,在國家工業行業分類标準41大類、201中類、581小類中,蘇州分别擁有35、167和489類。在蘇州,各區域也在着力打造全産業鍊發展。蘇州十個闆塊通過不同的産業集群,共同走出了一條條高質量發展之路。
依托完備的産業體系,蘇州正在從“世界工廠”快步邁向全球高端制造業基地。新舊之變,是轉型發展的求新,也是繼往開來的奮進。
蘇州之路:
區域協調發展 江南文化賦能蘇州産業
蘇州,因其悠久的城史,被文人喻為“白發蘇州”。而“白發蘇州”的故事,可以從兩位老人講起。
其中一位便是開頭提到的文史專家徐剛毅,蘇州當地人親切地稱他為“硬核剛叔”。
2008年和2017年修繕前後的阊門附近老建築(央廣網發 徐剛毅 攝)
“吳趨自有始,請從阊門起。”“硬核剛叔”的“剛”也與這座蘇州阊門息息相關。1998年,蘇州阊門及周邊的31幢老建築面臨着拆遷改造。“剛叔”為了保住阊門老建築,多次寫信建議,四處奔走呼籲。
“兩千多年的城,交到了我們手裡,我們沒有理由不保護好它。”最終,徐剛毅的堅持得到了回應,老建築被保留下來。整個重建過程曆時8年,徐剛毅每天都在用日記記錄着古城一點一滴的變化。看着多年的努力有了結果,徐剛毅心中感慨萬千。
“我們看到的都是前人留下的,我們拿什麼留給後人?”這是一位72歲老人多年的自省,也是曆史留給時代的追問。
有人在保護,也有人在傳承。
在蘇州姑蘇區觀前街旁邊的小巷子裡,有一家糖粥店。店主人陳瑞陸今年68歲,每天早上四五點鐘,陳瑞陸就開始準備熬糖粥。“起早貪黑還不如店租收得多,但不管賺錢還是虧錢,糖粥這個蘇州民間小吃的手藝要傳承下去。”
六代人,一家店。從挑扁擔擺攤,再到開起店面,幾百年來,糖粥小店迎來送往,用一碗碗綿甜的糖粥,為一代代蘇州人留住家鄉的“老味道”。
觀前街上以陳瑞陸和師爺為原型塑造的人物銅像(央廣網記者 鄭楚豫 攝)
“你看這個賣糖粥的銅像,左邊是我的師爺,旁邊那個小孩就是小時候的我。”如今,陳瑞陸在閑暇時仍舊習慣到老街上轉一轉,看看熟悉的街道,感慨山水城林依舊,老城風韻猶存。
蘇州,古今之地、俯仰之間,皆是江南。傳承2500年,蘇州古城是全國唯一一座在原址上不曾變遷過的城市。蘇州古城保護跳脫傳統思維,提出“保護古城、發展新區”,科學謀劃、先行先試,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古城保護工作體系,使得蘇州風韻的核心得以保存。
保護古城留好蘇州文脈,在蘇州工業經濟的區域協同發展中,提升文化軟實力與發展工業經濟硬實力同等重要。
蘇州樹立古城保護理念,留住千年文脈(央廣網發 李志翔 攝)
蘇州下轄十大闆塊,包括5個區及蘇州工業園區,代管4個縣級市。其中既有主打古城保護的姑蘇區,也有群星閃耀的縣域經濟。
“以前都說蘇州是‘散裝’的,4個區縣各自為戰。”研究員胡藝告訴記者,最近幾年,蘇州提出通過“内聚外聯”打造“大蘇州”,通過交通、通訊領域等基礎設施及相關資源的共建共享,促進區域分工加強産業協作,力求實現“散作滿天星 凝聚大蘇州”。
2011年,蘇州GDP突破萬億元;2020年,經濟總量邁入“2萬億元”時代;2021年,以2.27萬億元的經濟總量領跑江蘇。2022年,蘇州下轄的4個縣級市在全國百強縣中全部進入前十位,其中,昆山連續18年位居全國百強縣第一。
從“各美其美”到“美美與共”。如今,蘇州各區縣以聯動謀求發展,共同助力蘇州再騰飛。
在胡藝看來,随着蘇州十大闆塊點軸面創新互動起來,借力長三角一體化和滬蘇同城發展,蘇州産業集群發展有望迎來新的爆發式增長。以“江南文化”賦能商業品牌,也可望成為蘇州經濟新的增長點。
平江路街區水巷泛舟,吸引遊客打卡拍照(央廣網記者 鄭楚豫 攝)
什麼是蘇州?這裡有古老湖風穿過園區樓宇,有小橋流水環繞尋常人家;這裡在镌刻着曆史,也在創造着奇迹;世界級産業集群在這裡加速崛起,發達的工業經濟激揚古城新活力。
新時代下的蘇州,可讀的是多年來蘇州在現代化道路上邁出的堅實步伐,也是蘇州為實現一代代人對幸福生活的期盼所交出的時代答卷。區域協同,古今輝映,共造姑蘇城。
百家讀城:
00:00/00:00
為什麼愛蘇州
□ 葉放
為什麼愛蘇州,因為叫天堂,而且還在人間。
一座具有二千五百多年曆史的城市,從東吳建城池,到南宋刻城圖,從吳門、姑蘇,到平江、吳趨,始終以水鄉澤國作為地域形象的标志。
魚蝦滿倉,稻谷飄香,草木茂盛,一個“蘇”字寫出了這裡有最根本的生活資源,可以是最理想的生活場所。
風水寶地,規劃合宜,一幅碑刻的《平江圖》,勾劃出宋代蘇州的井然有序。
物産豐盈,市井發達,一幅仇英的《清明上河圖》,展示出明代蘇州的繁榮富饒。
景象清嘉,百業興旺,一幅徐揚的《姑蘇繁華圖》,則呈現出清代蘇州的太平盛況。
而1298年至1299年的元朝初期,在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被稱為神話的遊記中,就對園林衆多的蘇州,寫下了“處處景色秀麗,讓人疑為人間天堂”的美譽,于是,這方好生活的樂土逐漸為世界所關注。千百年來的朝代變遷,這裡随時演繹着陰晴圓缺悲歡離合的平凡歲月,也随時演繹着寵辱不驚自得其樂的平常生活。
對蘇州人來說,人間天堂不僅是美妙的文字,更是實在的日子。
一方面無數的能工巧匠,以蘇幫手藝為我們提供了蘇式生活的審美内容,從蘇幫菜肴、蘇幫茶酒、蘇幫小吃、蘇幫船點,到蘇幫玉雕、蘇幫核雕、蘇幫劇裝、蘇幫燈彩等等;另一方面無數的名家高師,又以蘇州藝術為我們提供了蘇式生活的美學系統,從蘇州園林、蘇州盆景、蘇州扇子、蘇州年畫,到蘇州刺繡、蘇州缂絲、蘇州評彈、蘇州昆曲等等,林林總總,不勝枚舉。
由此可見,蘇州的魅力,正是來自蘇州人生活的藝術和智慧。
一座活色生香的城市,以幽雅潤澤為形象,鐘靈毓秀為氣質,也以溫婉恬淡為性格,怡然放逸為情懷,更以尚文崇德為思想,乘物遊心為理念。
蘇州人把一天天的小日子過得像一幅幅的雙面繡,簡單又細膩,素樸而精緻,更有甚者,蘇州人還給物質的生活賦予了精神的寄托,載道而于器,乘物為遊心,柴米油鹽過出了詩情畫意。
于是,就有了這樣一幅可穿、可吃、可宿、可遊的生活畫卷。毫無疑問,小日子才是好日子,蘇州人的生活真理就是過好每一個小日子。
所以為什麼愛蘇州,因為人間天堂果然是最适合生活的地方。當你發現自己愛上了蘇州,那麼恭喜,好日子不遠了。
(作者系蘇州籍知名文化學者)
總策劃:張軍 于鋒
總監制:伍剛 夏淩雲
統籌:陶玉德
記者:鄭楚豫 莊濱濱 王姝姝
編審:陳金蓮 孔明
視頻:鄭楚豫 莊濱濱
湖北日報客戶端,關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僅為用戶推送權威的政策解讀、新鮮的熱點資訊、實用的便民信息,還推出了掌上讀報、報料、學習、在線互動等系列特色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