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就是說,一個人如果光是能力素質強,而學問修養不夠,則必無法約束自己,本身的能力反而成了一種野性破壞之力;就如某些專家教授,大放厥詞,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提出很荒謬絕倫的意見,脫離了現實,成為别人的笑柄。反過來,光是注重書本學問,卻缺乏實際能力的培養,那知識也就成了死知識,學問也就成了僞學問,其人必死闆呆滞,閉門造車,亦步亦趨,循規蹈矩,墨守成規,毫無價值可言。
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曾說:“欲從天下萬物而學之,正當汗漫九垓,曆遊四宇,讀無字之大書,方得真谛!”
當年太史公不是周遊名山大川,遍訪野叟隐老,哪來的煌煌巨著《史記》?古人雲,“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本意為讀書是為了上京趕考,金榜題名。現比喻要努力讀書,讓自己的才識過人并讓自己的所學,能在生活中體現,同時增長見識,理論結合實際,學以緻用。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句話出自明朝·董其昌《畫旨》:“然亦有學得處,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内營。”行萬裡路跟讀書是互補的,讀書是靜态的,行路是動态的,書中知識有限,隻有行路眼觀耳識才能補其不足。
生活中,如果看到一個人很有才華,常常會用“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詩來贊美他。那麼關于這一名句的出處,卻很少有人知道。“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胸中有詩書,也就是讀書多的話,就很有氣質和才華。另外這不僅表現在外表的氣質,更涵蓋在内心的修為和境界。
“腹有詩書氣自華”,是非常美的一句話。由此網絡上為了搭配這句話,很多人給它補了上半句。如“胸無城府人如玉,腹有詩書氣自華”“胸藏文墨虛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等等。
其實這些都是網友們的一廂情願,原詩并非如此。這句著名的詩句,其實是出自蘇轼筆下的一首詩。詩的題目是《和董傳留别》。一看就是送别詩。全詩如下:
粗絲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随舉子踏槐花。
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
得意猶堪誇世俗,诏黃新濕字如鴉。
我們不得不佩服蘇轼的才華。作詩用典,信手拈來,恰到好處。含蓄而又委婉,深刻而又易懂。這首詩或許很多分不能背誦全詩,但一句“腹有詩書氣自華”卻人盡皆知。
我願緊跟聖賢的步伐,見賢思齊,攬山川之勝,訪奇尋幽,探索合理的天人價值觀。我願意用一生的時間來守護我的夢想,讓我的生命之花開得更加絢麗多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