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突厥這個民族,大家一定不陌生,它起源于我國北方,興起于南北朝時期,起初規模很小,但發展迅速,沒過多長時間,就擁有了數十萬的軍隊。今天看來,突厥的确是一個既古老而又極具聲望的民族,但是,天下大勢,總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突厥也不例外。
隋朝初期,突厥由于内亂而分裂成了兩個部分,但是,在分裂後的日子裡,兩方過得并不美好。隋朝末年,突厥的兩個部分開始重新合二為一,團結起來對抗隋朝的統治,重新展現出自己雄厚的實力。
隋朝末年,政局動蕩,各地農民起義不斷,參與起義的老百姓更是多達幾百萬。這麼龐大的反抗力量,都是因為隋朝統治者的腐敗造成的。然而,讓隋朝統治者更絕望的是,參與起義的百姓人數還在不斷地增加。
戰争中,參與作戰的雙方肯定都有傷亡,農民起義軍就算再勇猛無畏,也會有着不少的傷亡。經過七年的浴血鏖戰,隋炀帝的政權幾乎已經失去了根基面臨倒台。但是,就在這個時候,李淵、李世民父子趁其不備,坐收漁翁之利,偷走本該屬于農民起義軍的成功。
不久,李淵父子率領着三萬将士徹底摧毀了隋朝的政權。然而,生性勇猛無畏的突厥族,怎麼能忍受這份屈辱?于是,突厥族的首領下令襲擊李淵、李世民父子攻占下的晉陽,在洗劫一空之後,他們悠哉悠哉地回去了。
突厥族這一勇猛的做法,讓這對父子對其産生了恐懼心裡。為了穩固自己剛得到還并算不穩定的政權,父子倆決定與突厥族達成和平共處原則,李淵甚至親自為突厥族首領寫了一封信,非常誠意地表示:他會定時為突厥族獻上供品,并準備了一份不薄的禮物。
李淵派遣的使者,到達突厥之後,對突厥族的首領始畢可汗是畢恭畢敬,說盡了好話,獻上了幾千隻優良的馬匹,并承諾攻下太原後的所有金銀财寶都歸突厥族所有,甚至,還将自己貶為突厥的臣下。這一席話,聽得突厥族的首領是心花怒放,迅速派人與使者前往太原。
不得不承認,李淵這一招非常的有效,他準确的抓住了突厥族貪慕虛榮的特點。
隻要有錢就能收買他們,隻要有寶貝就能吸引他們,特别是定期為突厥獻供品。這種卑躬屈膝的行為,更是讓突厥族放棄了征服李淵、李世民的意圖,可以說,突厥族是沒有遠見的,他們沒有建立宏圖大業的野心,而李家就不一樣,他們擺平了突厥,就等于加快了發展的腳步。
然而,突厥族也不是好糊弄的,自古以來,他們就比其他民族更貪婪。當李淵的勢力越來越強的時候,突厥族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也趁機尋找各種理由,要求李淵增加進貢的籌碼,索要的财物也是越來越多。
由于,李淵曾經為安撫突厥族,自稱是突厥的臣下,因此,隻能委曲求全,突厥族想要多少,自己就必須要進貢多少。尤其是現在,李淵的實力依然不能與突厥族相匹敵,便隻能默默蟄伏,所有的不悅都隻能憋在心裡。
即使在始畢可汗去世的時候,為了展現唐朝對突厥族的尊敬,他們必須以臣的名義,用最高規格的禮儀來哀悼,并停止三天的朝會。
這一切都在李淵的布置下,完成得非常圓滿。
但是,随着唐朝不斷的發展,很快就統一了全國,突厥族看到了這種情況,他們意識到:自己不能再像從前那樣為所欲為了。于是,就率領自己的人馬,闖進太原掠奪财富,他們不顧一切,也不再考慮唐朝每年的進貢,這給唐朝造成的損失是非常巨大的。
在李世民繼位之後,突厥族更加肆無忌憚,竟然,率領十萬大兵想再次進攻太原。李世民沒有辦法,在無奈之下,隻好親自率領大臣,隔着一江渭水與突厥的首領颉利可汗對話。颉利可汗善于觀察,他發現唐太宗的軍隊個個威嚴,不由得心生畏懼。
再加上唐太宗又許以承諾,願意定期供奉更多的金銀财寶,想要與他結盟。這一次,唐朝又向突厥臣服了,颉利可汗考慮之後,就下令退軍,這就是渭水之盟。
渭水之盟之後,突厥族就成了李世民心中的一個疙瘩,他急于解開,但也明白,一切都需要忍耐,需要等待,需要等到唐朝的國力得到更大的提升。
李世民是一個善于接受别人建議的人,除了一開始,他殘忍地殺害了自己的兄弟奪取皇權這件事情之外,他的确有着非凡的政治才能與軍事謀略。最終,在李世民的統治下,唐朝的國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但是,反觀突厥,他們坐享其成,不思進取,隻顧強取掠奪,卻忽視了自身的發展與擴張。古往今來,最大的矛盾就是内部矛盾,突厥也是一樣,内部的混亂和争鬥,最終,導緻突厥族呈現出了四分五裂的局面。
随着唐朝的壯大,李世民覺得:收拾突厥的時機也到了。于是,就派李靖率軍主動出擊突厥族,果不其然,突厥族毫無反擊的能力,頃刻間,就被唐朝軍隊打的落花流水。這也标志着唐朝臣服突厥的結束,也徹底洗刷了李世民心中的憤恨。
可以說,李世民忍耐了十二年,在這十二年裡,他的内心經曆了多少苦楚,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們卻知道李世民卓越的大局意識,以及長遠的政治眼光,這對于急于求成的當代人來說,是非常值得學習的。
參考資料:
【《資治通鑒》、《隋書·炀帝紀》、《新唐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