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父母帶孩子,遇到問題常會迷茫。而寶寶說話晚,是最常見、也是最先遇到的問題之一。
這時往往有家裡長輩、街坊鄰居,站出來安慰父母:老話說,貴人語遲,說話晚點沒事,孩子大了就好了。
作為一名特教老師,我這些年見過太多被這句話誤導的家長。
首先,“貴人語遲”出自《論語》,本意也不是“尊貴的人說話晚”,而是勸人說話要謹慎。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這句話被曲解,被濫用,寶寶說話晚甚至變成了好事。孔子要是在天有靈,恐怕會氣得說不出話。
其次,孩子的生長發育,在各項指标上,都有裡程碑的,發生明顯的落後或者偏移,是不正常的。父母們帶孩子去體檢、打疫苗,可以留意一下社區醫院或者婦幼保健院,宣傳欄都會有發育指标裡程碑介紹。
兒童一般在一歲半左右,就會出現有意義的發音了。
一歲半以前,至少會有情感的表達:
比如對視,比如情感反應,看到親近的人會要“抱抱”;
聽到自己的名字,會快速反應,且用咿呀咿呀的方式回應他人;
會回應大人的遊戲動作,特别喜歡互動遊戲……
這些舉例都不絕對,每個孩子存在個體差異,或遲或早,但大多數孩子符合這個規律。
那父母要怎樣判斷,寶寶有語言發育遲緩的情況呢?
我做了兩張表格放在文章最後,方便大家自行比對。如果孩子的語言特征,明顯滞後于表格裡的描述,請務必引起重視。
可能有家長不理解,孩子說話晚一點,至于這麼大驚小怪麼?佳琪老師必須強調,語言發育遲緩是一個信号,可能預示更大的問題。
語言發育遲緩又有不同的類型:
- 環境性: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兒童的成長環境缺少語言刺激,比如父母為聾啞人士或者言語障礙者,比如帶孩子的人天天玩手機,不和孩子互動交流。孩子在缺少語言的家庭環境中撫養,就容易發生語言發育遲緩。
- 功能性:孩子的聽力、聲帶等器官存在缺陷,導緻無法模仿,或者聽得見但說不出來。
- 單純性:兒童經過檢查,發現聽力、智力、發音器官都無明顯異常,但就是到了年齡段不說話,或者嚴重落後于同齡人,表現出來的是可以理解别人的講話,完成大人在生活中下達的指令。這就是常說的,理解性語言正常,表達性語言異常。
- 理解性:另一種情況兒童的理解性語言和表達性語言都差,不能理解他人的指令,雖然聽到聲音,卻沒有理解語言,對手勢和表情有反應。這就是理解性語言異常。
- 腦源性:兒童經過檢查診斷,發現大腦發育異常,或者存在發育遲緩、自閉症譜系障礙,那就會直接影響到語言的學習,這類診斷要十分慎重,要去兒童專科醫院,或者精神類專科醫院的兒科。
總之,如果孩子一歲半到兩歲半的階段還不開口發聲,那家長一定要引起重視,應該帶孩子去醫院檢查,切莫耽誤。因為不說話是有很多原因的,越早發現和幹預,對孩子的發育發展越有利。
最後附上兒童語言發育指标供參考,也請分享給你身邊的新手爸爸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