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代:蘇轼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将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今譯:
春日尚未老去,微風吹拂着楊柳,暮春的光景惹人心醉。于是我登上超然台上試着向遠處望去,真是千裡莺啼,光景如畫,護城河上輕漾的春水,城裡城外一片片的春花。剛過不久的煙雨朦胧了萬戶千家。
寒食之後,清明時節,使我心裡浮起一片鄉愁,酒醒後,鄉愁仍在,又是一聲長歎。對着這大美的春光,故人相伴,何必心系故園。讓我們就着這撩人春色,用這新火烹一壺新茶,作詩飲酒趁着這大好年華。
背景:
這首詞寫于宋神宗熙甯九年,公元1076年,這一年蘇轼40歲,兩年前的熙甯七年,蘇轼由杭州通判出任密州知州,就任之初,密州連年旱災饑荒,民不聊生,在蘇轼和同僚的努力下,密州的民生逐漸好轉,熙甯八年(1075)密州又遇到旱災,蘇轼登台求雨,沒想到大雨真的傾盆而下,這也有了蘇轼另一首著名詞作《江城子·密州出獵》的問世。如今春日又來,蘇轼登上自己修繕的超然亭,在寒食和清明時節交替的時間,閱盡密州春色,伴着心中有如台名的“超然”心境,詞人信筆寫下這首脍炙人口的清新小令。
賞析:
從整首詞的結構看,詩人的感情應當是先揚後抑,而後總結于更加昂揚的狀态。
上阙是寫詩人登台縱目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春色未老,溫和的微風吹拂着柳枝,柳枝随風斜灑,短短的一句詞給人以強烈的暮春時節所特有的溫潤安詳。讀者們閉上眼睛細細感受,腦海中立刻顯現出一副密州春色圖。詩人想瞧一瞧這密州春色,于是登上超然台,這時候,詞人眼裡、讀者心裡的丹青水墨畫徐徐展開,城外的護城河水已經半滿,在微風吹拂下,蕩漾着舒緩的波紋,而整座城則在春雨撩起的朦胧薄霧中明暗相間,越發迷人。可以說,詩人在用這些意象表現暮春精神的同時,也在傳達自己的心境,春未老,我亦未曾老去。
而下阙一開始卻陡然一變,點名了寒食、清明的時節,詩人咨嗟于思鄉之情也便被讀者所理解。但詩人并沒有郁結于這種低落的感情,他倒勸慰起自己來,不用對着老朋友發一些閑愁牢騷,用寒食新火烹一杯新茶,飲酒作詩方不辜負大好年華。詩人的心境于此便得到加強,在40歲的年紀,出任一方太守,把貧窮幹旱的密州治理的風調雨順、民富而安,詩人此時的心境當是奮發有為的。從蘇轼的一生來看,密州也的确算是另一個起點,從密州之後,詩人經曆烏台詩案,貶官谪居,擢拔起複,曆任吏部尚書、兵部尚書等職,這都是後話。總之,從密州之後,蘇轼無論宦海沉浮、亦或文學藝術造詣,都是更上了一層樓。
名句:
我個人特别喜歡這首詞,每一句單拎出來都很有滋味。比如起首“春未老,風細柳斜斜”,一個“未老”寫出了春天的精神和人的精神,短短三個字,把暮春給人的積極情緒立時展現了出來。“柳斜斜”更是一處妙筆,把微風“潤物細無聲”的感覺展現了出來,也具體化了未老的春日是如何繼續自然輕柔地前進。短短八個字,既表現了人與景勃發精神的一面,又抒發出人到40歲時不疾不徐的人生處世态度,不可多得。這句實可以當作個性簽名發到朋友圈去,很适合當下年輕人的處境。
還比如末句“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将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這句詩我小時候讀到時便驚為天人,一句詩,便把釋然這個詞解釋的淋漓盡緻,不僅釋然,更要達觀,這便是蘇東坡人生哲學的終極體現。
總之,這雖是一首小詞,但咂摸起來卻能令人有沁人心脾的感受,像清明時節的雨,像暮春時節的風,沐化萬物,讀來使人精神抖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