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娛樂
/
唐朝貞觀之治有多厲害
唐朝貞觀之治有多厲害
更新时间:2025-01-02 07:46:03

貞觀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間出現的清明政治,經濟複蘇,文化繁榮的治世局面。

唐太宗繼承唐高祖制定的尊祖崇道國策,并進一步将其發揚光大,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虛心納谏;并采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複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時年号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為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将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内容簡介

"貞觀之治"是唐太宗在位期間的清明政治。[1]

唐太宗繼承唐高祖李淵制定的尊祖崇道國策,并進一步将其發揚光大,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虛心納谏;并采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複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時年号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為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将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背景

"貞觀"為唐太宗李世民年号,出自《易·系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意即以正道示人。唐太宗是中國曆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治績一直為後世所傳頌。

唐朝貞觀之治有多厲害(曆史記載中唐朝貞觀之治是這樣的)1

唐太宗

唐初,由于隋炀帝統治後期暴虐無道,導緻隋末農民大起義,隋朝留下了破壞嚴重、民生凋敝的局面。北周"留給"隋朝690萬戶(根據學者岑仲勉、楊志久等人的考證),而且沒有大的戰亂,而隋炀帝造成天下大亂,人口銳減,隋朝"留給"唐朝200餘萬戶(按《通典》記載杜正倫奏,經隋炀帝的消耗以及造成的大亂,到了唐初武德年間僅200餘萬戶。) ,以及内外衆多強敵、破壞空前嚴重的爛攤子。李淵李世民統一中原與南方,為貞觀之治創造了條件。

唐太宗即位後,因親眼目睹大隋的興亡,農民戰争瓦解隋朝的過程,認識到了農民階級對君主專制統治穩定的重要性,所以常用隋炀帝作為反面教材,來警誡自己及下屬。吸取隋亡教訓,糾正前朝之弊端,調整統治政策,在國内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以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恢複經濟。

唐太宗留心吏治,選賢任能,從谏如流。他唯才是舉,不計出身,不問恩怨。在文臣武将之中,魏徵當過道士,原系太子李建成舊臣,曾議請謀殺太宗;尉遲恭做過鐵匠,又是降将,但都受到重用。太宗鼓勵臣下直谏,魏徵前後谏事二百餘件,直陳其過,太宗多克己接納,或擇善而從。魏徵死後,太宗傷心地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鏡矣。"

疆域

由于唐太宗勵精圖治,在政治上加強對西域等地區的管轄,在外交上加強與亞洲各國的友好往來,在軍事上積極平定四夷,在民族關系上對待少數民族"愛之如一",貞觀年間,唐代版圖空前遼闊,超過漢宣帝在位時期,至唐高宗龍朔元年(661)達到鼎盛,是時領土東臨於海,西逾蔥嶺,北逾漠北,南至南海。

政治

唐太宗即位後,勵精圖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從谏如流,整饬吏治,令隋末動蕩之局得以穩定下來。

折疊

分權行政

中國君主專制體制的主要特征是權力高度集中,中央集權。這種政治體制極大地限制了國民的創造性、主動性和靈活性,且極易釀成暴政。

唐朝貞觀之治有多厲害(曆史記載中唐朝貞觀之治是這樣的)2

中國君主專制社會的中央政府組織實行"三省六部制",但貞觀王朝的三省職權劃分則初步體現了現代化政治特征――分權原則。中書省發布命令,門下省審查命令,尚書省執行命令。一個政令的形成,先由諸宰相在設于中書省的政事堂舉行會議,形成決議後報皇帝批準,再由中書省以皇帝名義發布诏書。诏書發布之前,必須送門下省審查,門下省認為不合适的,可以拒絕"副署"。诏書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頒布。隻有門下省"副署"後的诏書才成為國家正式法令,交由尚書省執行(當時的賢臣魏征就供職于門下省)。這種政治運作方式很有點類似現代民主國家的"三權分立"制,西方在十七世紀興起的分權學說,唐太宗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運用于中國的政治體制,進一步說明了貞觀王朝的文明程度是何等之高。最為難能可貴的是,唐太宗規定自己的诏書也必須由門下省"副署"後才能生效,從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來潮和心情不好時作出有損他清譽的不慎重決定。中國曆史上出了八百五十三個帝王,隻有唐太宗一人擁有如此傑出智慧和胸襟。

折疊

君臣論治

隋末民變,使太宗認識"民依於國,國依於民"的道理。隋末之混亂,使二十七歲登基、英氣勃發的太宗時時引以為戒,叮咛自我克制欲望,與大臣們經常議論曆代王朝興衰成敗的原因,叮囑臣下勿懼上不悅而停止進谏,緻力糾正前朝君臣猜疑之失,這是貞觀君臣共濟緻治的基本因素。

折疊

選賢任能

太宗知人善任,用人唯賢,不問出身,因此能夠從各階

唐朝貞觀之治有多厲害(曆史記載中唐朝貞觀之治是這樣的)3

房玄齡

層搜羅許多傑出人才。

初期延攬房玄齡、杜如晦,人稱"房謀杜斷",後期任用長孫無忌、楊師道、褚遂良等,皆為忠直廉潔之士;其他如李績、李靖等,亦為一代名将。

此外,太宗亦不計前嫌,重用建成舊部魏徵、王珪,降将尉遲恭、秦瓊等,人才濟濟。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選拔,嚴格遵循德才兼備的原則。太宗認為隻有選用大批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能達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賢若渴,曾先後5次頒布求賢诏令,并增加科舉考試的科目,擴大應試的範圍和人數,以便使更多的人才顯露出來。由于唐太宗重視人才,貞觀年間湧現出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可謂是"人才濟濟,文武兼備"。正是這些棟梁之才,用他們的聰明才智,為"貞觀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折疊

從谏如流

唐太宗重用人才,虛懷納谏,得人善任,從谏如流,營造出政治清明的氛圍,保證了較為開明正确的政治、經濟、民族、外交、文化上的政策得以制定和實施。

唐朝貞觀之治有多厲害(曆史記載中唐朝貞觀之治是這樣的)4

魏征

太宗以炀帝拒谏亡國為戒,即位後盡力求言,他把谏官的權力擴大,又鼓勵臣下直谏。朝中以魏徵最能犯顔直谏,太宗多克己善加容納,又如王珪、馬周、孫伏伽、褚遂良皆以極谏知名。唐太宗在位23年,進谏的官員不下35人,其中魏征一人所谏前後200餘事,數十萬言,被稱為‘‘谏臣’’,皆切中時弊,對改進朝政很有幫助。

唐太宗能夠兼聽衆議,注意納谏。其臣下敢于犯顔直谏,形成了中國君主專制社會中少有的良好政治風氣。

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納谏,既是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之一,又是貞觀之治的重要表現之一。

折疊

整饬吏治

太宗十分重視官吏的清廉,曾命房玄齡省并冗員,派李靖等十三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國,考察吏治;又親自選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并将其功過寫在宮内屏風上,作為升降獎懲的依據。另又規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值宿中書省,以便随時延見,垂詢民間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勵廉能,直接提高政府效率,一時政治清明。

唐朝貞觀之治有多厲害(曆史記載中唐朝貞觀之治是這樣的)5

李靖

貞觀時期是中國曆史上基本沒有貪污的曆史時期,這也許是唐太宗最值得稱道的政績。在唐太宗統治下的中國,皇帝率先垂範,官員一心為公,吏佐各安本份,濫用職權和貪污渎職的現象降到了曆史上的最低點。尢為可貴的是:唐太宗并沒有用殘酷的刑罰來檠告貪污,主要是以身示範和制定一套盡可能科學的政治體制來預防貪污。在一個精明自律的統治者面前,官吏貪污的動機很小,貪官污吏也不容易找到藏身之地。防範貪污主要取決于一套科學修明的政治體制,光靠事後的打擊隻能取效于一時,不能從根子上鏟除貪污賴以滋生的社會土壤。

折疊

完善制度

唐太宗在位期間使隋制更趨於完善。如中央朝廷方面延續了三省六部制,特設政事堂,以利合議問政,并收三省互相牽制之效;地方上沿襲了隋代的郡縣兩級制,分全國為十個監區(道)。此外,行府兵制,寓兵於農;均田制、租庸調制、科舉制等皆有所發展。這些措施提高了行政效率,擴大統治基礎。

他還下令合并州縣,革除"民少吏多"的弊利,有利于減輕人民負擔。

折疊

輕刑訂律

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說:"國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為準。"法律制定出來後,唐太宗以身作則,帶頭守法,維護法律的劃一和穩定。

唐朝貞觀之治有多厲害(曆史記載中唐朝貞觀之治是這樣的)6

在貞觀時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與民同罪。執法時鐵面無私,但量刑時太宗又反複思考,慎之又慎。他說:"人死了不能再活,執法務必寬大簡約。"由于太宗的苦心經營,貞觀年間法制情況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據史書記載,貞觀三年,全國判死刑的才29人,幾乎達到了集權社會法制的最高标準--"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罰。

"官吏多自清謹。制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無敢侵欺細人。商旅野次,無複盜賊,囹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又頻緻豐稔,米鬥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于嶺表,自山東至于滄海,皆不糧,取給于路。入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發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

在重視法治的同時,唐太宗讓臣下按寬簡原則修訂法律,制定出《貞觀律》。減輕刑罰,修訂法律,制定了貞觀律。貞觀時期的社會秩序穩定,最少的一次全國判處死刑的囚犯隻有二十九人。貞觀六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這一年的歲末,唐太宗準許他們回家辦理後事,第二年秋天再回來就死(古時秋天行刑)。次年九月,二百九十個囚犯全部回還,無一逃亡。那時的中國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職,人民安居樂業,不公平的現象少之又少,國人心中沒有多少怨氣。豐衣足食的人不會為生存铤而走險;心氣平和的人也不易走極揣,因此犯罪的概率也就少之又少。

影響

折疊

成就

1.奠定國基(對當世影響)

貞觀年間,太宗的各項善政,使官吏廉能,社會安定,人民豐衣足食,解決溫飽,經濟發展迅速,造成中興局面,奠定了唐代274年的基業。

2.确立制度(對後世影響)

貞觀年間,經太宗的苦心經營,延續了隋代的多種政制,如三省六部制、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調制、科舉制、常平倉制等,堪稱完備,對後世的影響極為深遠。

3.政風沿襲(對後世影響)

太宗施政有方,選賢問廉能,克己納谏,成為一種良好的政治風氣。曆代有為的治國者,皆追慕「貞觀政風」而力圖仿效。

4.用人唯才(對當世影響)

太宗用人唯才,不問出身,且重修《氏族志》,以功臣代世胄,科舉代門第,逐漸改變了魏晉南北朝以來重視門第的風氣,世家豪族輪流掌政的惡習,廣開平民高仕的機會,清除舊社會的觀念,緩和了社會矛盾。

以民為本的思想,廣開言路,虛懷納谏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準則;鐵面無私,依法辦事的氣度;構成了貞觀之治的基本特色,成為古代集權治世最好的榜樣。使唐朝在當時與西方國家相比,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折疊

不足

貞觀時期的初唐處于帝國的上升階段,貞觀之治的不足,主要表現在唐太宗本人施政的問題上。

按照儒家經典教義來改造皇帝,自王莽死于亂刃之中以後,就成了儒家知識分子們退而求其次的理想。明君唐太宗,正是這種理想的産物。這種改造與被改造,其實是從玄武門事變後開始的。事變後的太宗急于獲得社會輿論的認可,自然就和懷有"内聖外王"理想的儒家知識分子們一拍即合。這種結合,一開始就有着形式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特征。

唐朝貞觀之治有多厲害(曆史記載中唐朝貞觀之治是這樣的)7

十漸不克終疏

在貞觀年間漫長的進谏與納谏遊戲中,唐太宗與他的臣僚們正變得越來越形式主義。大臣們極力想要壓抑太宗的私欲,将他納入"内聖外王"的正确軌道,所以頻繁進谏。太宗則幾乎逢谏必納,對進谏者無不大加賞賜,但在行動上卻幾乎沒有什麼改觀:獎賞過谏臣之後,想去遊獵仍然會去;想修築新的别宮仍然會修。所以,改造唐太宗的活動,最終演變成了單純的進谏和納谏活動,而且完全流于形式主義。

貞觀八年,一個小官僚皇甫德參進谏說:"陛下往日修築洛陽宮,耗費民力;收取地租,則過分征斂;民間女子都喜歡梳高髻,也是向宮裡學的。"太宗聽後大怒:"這個皇甫德參,是不是國家不征用一個勞動力,一鬥地租都不收取,然後朕的宮女們都剃着光頭,他才滿意?"至于他對着長孫皇後說要找機會殺了魏征這個"田舍漢",自然更有名。也正是在這一年,魏征敏感地覺察出了太宗心理上的微妙變化,他直言不諱地說道:"陛下如今不再喜歡直言了。雖然還勉強接受,但早已沒有了往日的豁達。"同樣是在這段時間,魏征開始以自己的"目疾"為借口,屢屢"求為散官"。

貞觀十三年(639年),魏征有一篇系統批評貞觀之治走下坡路的奏章,後人題為《十漸不克終疏》,其中說道:"頃年以來,意在奢縱,忽忘卑儉,輕用人力。""頃年以來,疲于徭役,關中之人,勞弊尤甚。"還揭露唐太宗說過"百姓無事則驕逸,勞役則易使"。在用人方面,"近歲以來,由心好惡,或衆善舉而用之,或一人毀而棄之;或積年任而信之,或一朝疑而遠之……"

魏征所說是貞觀中期的情況,魏征之後,這樣正直的聲音就少多了。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充容徐氏上疏批評時政:"頃年以來,力役兼總,東有遼海之軍,西有昆丘之役,士馬疲于甲胄,舟車倦于轉輸"等等。這些批評的存在,是全面了解貞觀時代的重要參考。

折疊

編輯本段

評價

唐·吳兢:"太宗時政化,良足可觀,振古以來,未之有也。"

北宋·歐陽修:"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亂,比迹湯、武;緻治之美,庶幾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漢以來未之有也。"

北宋·司馬光:"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蓋三代以還,中國之盛未之有也。"

北宋·蘇轍:"唐太宗之賢,自西漢以來,一人而已。任賢使能,将相莫非其人,恭儉節用,天下幾至刑措。自三代以下,未見其比也。"

北宋·範祖禹:"治道在人主所力行耳,孰不可為太宗乎?及其成功,複歸于下,此前世帝王之所不及也。"曾鞏:"法度之行,禮樂之盛,田疇之制,詳序之教,拟之先王未備也;躬親行陣之間,戰必勝,攻必取,天下莫不以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萬古所不及以政者,莫不服從,天下莫不以為盛,而非先王之所務也。"(近人曾有學案争議,最後多方核實,此段是說太宗超越前王,而非不及)

北宋·何去非:"昔者唐之太宗,以神武之略起定禍亂,以王天下,威加四海矣。然所謂固天下之勢,以遺諸子孫者,蓋未立也。于是乎藉兵于府,置将于衛,據關而臨制之。處兵于府,則将無内專之權;處将于衛,則兵無外擅之患。然猶以為未也,乃大誅四夷之侵侮者:破突厥,夷吐渾,平高昌,滅焉耆,皆俘其王,親駕遼左而殘其國。凡此者,非以黩武也,皆所以立權而固天下之勢者也。"

北宋·胡寅:"兩漢盛時,太宗所可及也。禹、湯、文、武之業,豈不在所希慕乎!"

南宋呂祖謙:"當時之治,不唯貞觀而已,雖并隆于堯、舜可也。"

南宋陸九淵:"太宗富有天下,貴為天子,功業皆其所自緻,而能俯首抑意,聽拂逆之辭于疇昔所惡之臣。嗚呼!此其所以緻貞觀之治,庶幾于三代之王者乎?"

南宋真德秀:"後世人主好學者莫如唐太宗,貞觀之規模不可以不複。"

郭思貞:"二帝三王之治,後世莫能及者,順人之道,盡乎仁義也。唐太宗以英武之資,克敵人如拉朽,所向無前……二帝三王之治,特由此而推之耳。"

元吳澄:"三代以後享國之久唯漢與唐,唐之可稱者三君而已。太宗文皇帝身兼創業守成之事,納谏求治勵精不倦,其效至于米三錢,外戶不閉,故貞觀之盛有非開元元和之所可及,而太宗卓然為唐三宗之冠。"

元·戈直:"至于後世之君,莫不列之講讀,形之論議,景仰而效法焉。夫二帝三王之事尚矣,兩漢之賢君六七作,何貞觀之政獨赫然耳目之間哉?""然屈己以納谏,任賢而使能,恭儉而節用,寬厚而愛民,亦三代以下,絕無而僅有者也。後人之君,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豈不交有所益乎?""禹以本固邦甯為難,湯以時沈克終為難,太宗身兼創業、守成之事,不以其已能者自滿,而以其未能者為懼,其緻貞觀之治也哉!"

明太祖:"惟唐太宗皇帝英姿蓋世,武定四方,貞觀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明季曆代論書彙編,有評價唐太宗:"君人之大德有三:一曰謙虛納谏,二曰知人善任,三曰恭儉愛民,後世人君之德未有過焉者也……後世制度之美,莫能加也……至精至妙,後世人才之盛莫能及也……"

明·趙弼:"(太宗)傳三百載之唐柞哉,太宗在位朝有賢良之宰輔,内有長孫之賢後,緻治之美庶乎? 成康秦漢以來皆莫及也。實天之時四夷入仕及朝貢者數百人皆痛哭剪發勢面割耳流血灑地,非有得于華夷之心而能然乎。史臣曰:秦漢以來功德兼隆一人而已"。

浚儀國史修文志:"太宗時政化,良足可觀,振古以來,未之有也。"

明憲宗:"三代以後,治功莫盛于唐,而唐三百年間,莫若貞觀之盛。""其濟世康民,偉有成烈,卓乎不可及也,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于二帝三王之道,有治未純也。然而嘉尚之者,以其可為行遠登高之助也。"

張緒通:"整個中國曆史上隻有兩個朝代,即漢代與唐代奉行道的哲學。這兩個帝國是當時全部地球文明中最健康、最幸運、最先進的國度。監獄是空的,遺落在街道上的貴重東西沒有人撿,所有國民充滿自信。這是因為這兩個朝代的政府達到了禮制與正義政府的水準。曆史學家把這兩個朝代稱為中國的黃金時代。"

勒内·格魯塞《草原帝國》:" 由于唐太宗的豐功偉績,一個不可預知的中國,一個英雄史詩的中國,并改寫了幾千年來一直延續着的文明史。"

柏楊《中國人史綱》:"李世民大帝是中國最傑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國,不久就為中國開創了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