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張忱約好的采訪被一推再推,他總是很忙,但每次必提前電話或者微信道歉,“還有幾個會議”,“還在準備一些材料”......
提起張忱,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但說起“川崎”火鍋調料,卻是無人不知。張忱正是“川崎”火鍋調料品牌的創始人。
彼時,一句“吃火鍋,沒川崎怎麼行”的廣告語響徹大江南北之時,川崎集團正以平均每年50%的增長速度迅速崛起。
鼎盛時期,“川崎”的估值超過一億元,川崎調料的市場占有率甚至高達65%,張忱也因此登上了2002年的胡潤富豪榜。
相對于企業家這個稱謂,張忱更願意被人稱為學者。在整個采訪過程中,張忱和深讀(微信ID:shenduzhongguo)談得最多的不是自己的企業,而是目前正在研究的項目“如何減鹽、減糖,從而讓人們吃得更健康。”
張忱
曾經的億萬富翁 如今靠朋友支援度日
實際上,在張忱身上,從來沒有缺少過新聞,他是中國“大學教師辭職下海第一人”。在中國私營企業法正式頒布後,他所創辦的上海威爾達禮品廠,當時的營業執照号碼為第?0001?号;
他的兩篇論文曾經入選過當年的“莫幹山”會議;
他曾提出中國應該盡快設立私營經濟開發區,以扶植民族工業,讓私人投資與外資享受同等待遇,公平競争;
張忱最早提出将個體經營與私人企業予以區别,将私營企業收入與個人經營收入加以區分并實行不同的稅收政策,以鼓勵私營企業擴大再生産,“這條建議成為了中國私營企業法的核心内容。”
但讓張忱沒想到的是,21年前的一個決定将自己和“川崎”陷入困境。雖然仍然是公司大股東,但是,目前張忱拖欠銀行以及供應商數千萬元債務,所有資産均被法院凍結,可以變現的股權、住房、工廠、設備等均被全部拍賣。
張忱由原來的億萬富翁,變成了不折不扣的“大負翁”,如今要靠朋友支援過日子。
但年屆60的張忱并沒有因此消沉下去,正在開啟人生的第二次創業之旅。
張忱多年的好友宋先生形容他是“苦行僧”,“除了研究健康,他的心思其實并沒有在如何做強做大企業上面,他本來就是老師,對于賺錢其實并不太在意。”
張忱在國家行政學院演講
曾獲“莫幹山會議”參會資格
1982年,張忱畢業于北京商學院(現北京工商大學),入職上海商業一局職工大學,執教市場經濟專業。
1984年,張忱《論貿易中心》和《如何普及家庭私人電話》兩篇論文入選“莫幹山會議”論文選,張忱由此獲得參會資格。
不少媒體在報道這次會議的時候,都認為“應該被載入史冊”,這是第一次全國性的中青年經濟科學工作者讨論會,它為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引起了中央高層領導的重視。
這是因為當年參會的人,後來大多成為政界、學界的“重量級”人物,例如王岐山、馬凱、周小川、郭樹清、樓繼偉、李劍閣、張維迎、周其仁等。
能夠入選“莫幹山”,并被邀請“上山”開會,這對于張忱來說是一個絕對的驚喜加意外。但最終張忱未能成行,因為當他看到會議通知的時候,“莫幹山會議”已經結束兩天了。
莫幹山會議之後,張忱請假前往溫州考察,短短的幾天中,他敏感的意識到,中國民營經濟的春天很快就要到來了。
1985年,張忱在遞交辭職報告的同時,在上海市闵行區注冊設立了個體戶上海威爾達飲料廠。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又是大學教師,張忱這樣做無疑将自己變成了上海人中一個另類。
多年後,他在和深讀(微信ID:shenduzhongguo)回憶起這段經曆的時候,依然不減當年的意氣風發,稱從不後悔自己當初的個決定。
辦工廠并非易事。集資、選址、廠房、設備、通水、接電等,僅申請建廠公章就要蓋幾十個。但最難的還是企業生産什麼産品。
張忱說,一天,一位鄰居告訴他,有人從東北把一種叫“格瓦斯”的飲料賣到河南,效益十分可觀。這給了張忱一個啟示,那不如辦一家飲料廠。
1986年,“威爾達飲料”暢銷,成為當時上海最大的私營企業。那一年,飲料廠營銷額突破百萬元,并迅速在全國建了5家工廠和聯營廠。
“根據當時聯營要求,1988年我與上海市上投實業公司聯營,按照三來一補、自産自銷經營方式,申請注冊成立威爾達禮品廠,拿到了上海市私營企業0001号執照。”張忱說。
随後,他将威爾達飲料廠由個體戶變更申請為私營企業,批準後的營業執照代碼是上海市私營企業0005号。
1991年6月,張忱成立了“上海川崎營養食品廠”,并注冊了“川崎”商标,開始研發生産川崎火鍋調料。
川崎元貞logo
21年前的決定 将自己和“川崎”陷入困境
21年前,即1995年,是張忱人生一個重大的轉折點。那一年,張忱和公司财務陳培華結婚。
2011年,一直在研究健康産業的張忱在低鈉鹽研究上取得突破,張忱也因此被中鹽公司聘為技術專家。這對于醉心于研究的張忱來說,無疑是一劑“興奮劑”。那一年,張忱不再擔任公司法人和董事長,妻子陳培華全面接任。
彼時,張忱在上海天天商務實業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天天”)擁有90%股權,而陳培華擁有10%股權,川崎公司則是上海天天全資子公司。
公開資料顯示,2011年6月23日,上海川崎食品公司辦理董事會、監事會變更登記資料。在這一次變更中,張忱的董事身份被更換。
4個月之後,川崎公司進行了新的重組,成立上海新川崎食品有限公司,股權分别為陳培華、張忱?、嘉興時代創投合夥企業公司、天天公司。
“成立新川崎是為了上市需要。”張忱說,引進嘉興時代創投是為了改善股東結構,配合上市股權治理需要。
成立新川崎後,陳培華對新川崎進行增資成為大股東。這樣一來,陳培華原先僅擁有10%的商标權益,立刻變成占有72.6%(商标權是當時投入新公司主要資産)。
與之相對應的是,川崎的一系列資産包含調料品生産方法和包裝等知識産權也被轉移到新川崎。
川崎新團隊
随後,便發生了轟動全國的“川崎商标之争”。
上海2014年第0284号仲裁中顯示,天天公司要将包裝知識産權無對價從天天公司轉入新川崎公司。法院的終審判決((2015)滬一中民四(商)撤字第48号)支持了這一決定,即同意将原天天公司持有的“川崎”商标轉入新川崎公司。
2013年10月18日,張忱與陳培華經法院判決離婚。然而獲得新川崎股權的張忱,同時欠下巨額債務。
為了償還銀行欠款,加上需要為新川崎公司承擔員工工資,最終,川崎公司的工廠被拍賣,張忱的個人資産也被查封。
對話張忱:從不曾後悔
深讀(微信ID:shenduzhongguo):當時是什麼促使您做出了辭職“下海”決定?
張忱:莫幹山會議刺激了我。從本質上說,我是屬于搞經濟研究的人,對賺錢的重視程度一直不夠,這是為什麼我沒能從上海第一家私企成長為上海灘民企No.1的原因。
深讀:您可以算是最早一批民營企業家,您認為當時的大環境是否适合民營企業發展?
張忱: 1988年之前,按照國家政策,私營企業一律執行個體工商戶财稅制度,對雇工7個人以上,每年利潤總額超過11萬元的個體經營大戶,實行8級累進所得稅制。
相比之下,今天無論國家的政策環境還是人們的觀念都已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社會需求與供給,生産與消費、科技與創新、經濟、文化與教育等各方面各個領域亟需健康化發展。
深讀:您曾經說過想裸捐自己的全部資産,在經過了婚姻和公司的巨大變故後,您現在還想捐嗎?
張忱:現在依然有這樣的想法。企業捐給國家,我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研究當中。我希望在我離開這個世界後做的事,一定要比我在世時做的隻多不少。
深讀:根據公開報道,2000年至今,您一直在從事健康産品領域方面的創業創新,公司因此易人,您也官司纏身?您後悔嗎?
張忱:從來沒有後悔過。
由于川崎原先擁有的品牌和市場突然之間發生的變故,不但導緻企業經營發生困難,而且我還背上巨額經濟債務,即使你有再好的産品、再好的市場、再好的理念,不得不面對一個又一個令人難以想象的殘酷的現實,你必須深刻反省,咬緊牙關抹去血淚。
我必須承認,所有發生的一切,很大程度上源于我的一些理想和現實之間錯位,導緻企業陷入困境,事業受到影響,給我個人和企業造成沉痛的傷害,教訓深刻。
我覺得非常對不起我們川崎公司的員工和他們的家庭,因為川崎的蒙難,讓他們個人及整個家庭受到牽連,幾百個員工因此失去了工作崗位,流向社會,還有一大批跟随川崎的供應商和經銷售受到牽累。為此,我們将依法維權和追回的資金設立川崎蒙難基金,我們承諾,隻要我、隻要川崎重新站起來,不僅公司一定會給他們特别補償,同時用此基金将幫助他人、幫助社會。
我要特别感謝至今跟着我、支持我與我一起奮鬥的一批骨幹人員,以及那些為川崎蒙受到冤屈的同仁。他們知道事實真相,經曆了川崎蒙難的全過程,他們了解我,信任我,支持我,在企業最困難的時候,有許多人甚至超過一年以上拿不到工資,但他們始終與我站在一起,依然陪同我,不離不棄。
深讀記者/張蕊 杜雯雯
新媒體編輯/李京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