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的銀子是什麼樣子?根據目前考古研究得到的資料來看,早在6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中,就已經出現了貨币,隻是當時用的貨币是海貝,十分粗糙,容易損壞,不适宜交易,而且并不适合保存,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古時候的銀子是什麼樣子?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古時候的銀子是什麼樣子
根據目前考古研究得到的資料來看,早在6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中,就已經出現了貨币,隻是當時用的貨币是海貝,十分粗糙,容易損壞,不适宜交易,而且并不适合保存。

到後來,随着青銅器和鐵器的出現,銅币和鐵币出現在了曆史舞台上,成為了流通最廣的貨币。但是銅和鐵兩種金屬都比較廉價,制造出來的貨币價值自然也就不高,随着經濟的發展,人們需要更高價值的貨币來進行更大規模的貿易。
于是金子和銀子就出現在了曆史舞台上,成為了高價值的貨币,也從此作為富庶的象征。在如今的很多影視劇中,為了展現人物的闊綽,裡面的人物常常就是大手一揮白銀幾錠,但真實的古代是這樣的麼?

答案是并非如此。首先,古代時期的黃金和白銀的購買力是超乎想象的。本身黃金和白銀在底層中的儲量就很少,所謂物以稀為貴,從這個屬性上來說,黃金和白銀就必然比銅币的購買力高。
此外跟我們腦海中黃金總是比白銀貴的印象不同的是,在早期金銀作為貨币流通的時候,白銀的價格其實要比黃金更高。銀子最早成為比較常用的貨币進入市場流通,還要追溯到漢朝時候。

從化學性質上說,金銀的穩定性遠遠高過銅鐵。而金子的穩定性又要高于銀子,因此在礦層中,單質金的存在量比起單質銀要更多,而在古代冶煉技術還不夠發達的時候,能夠得到的單質銀比起金子就更少了。
因此即使大地中金的含量還不到銀的四分之一,但是起初銀子是比金子要更貴的。後來随着銀的提取技術越來越先進之後,銀子的産量也大過了金子,從而使得銀子的價值慢慢下降到金子之下了。
從這一點看來,銀子至少跟影視劇中就有兩點不同了。首先,銀子雖然比銅鐵要更加穩定,但并不代表着永遠不會變化。古代的冶煉提純技術跟現在完全是天壤之别,古代銀子之中,其實還會含有銅、鐵、鉛等金屬,加上銀本身也可以被氧化,以及各種污物停留于上,因此在不斷的流通之中,銀子都會變色,變得黑不溜秋,在黑中又會透出一點黃色,這點黃色的出現是因為其中加入了銅的緣故。

其次,銀子的購買力是難以想象的。銀子在明清時期應用最廣,産量最多,因此在這段古代曆史中,銀子的價格是最低的。但即便如此,根據相關資料,在晚清年間,一兩白銀價值200元左右,而在明朝時候,一兩銀子購買力更是達到了650元左右。
而在明朝以前,銀子的價格就更加驚人了。宋朝時候因為國家動蕩,銀子的價格很不穩定,但一兩至少也有930元左右,最高達到了1800元。唐朝時候的一兩銀子更是達到了驚人的2000元,而在唐朝之前的銀子,就完全隻作為稅收、國家支付等等的大宗交易了。
因此,在古代影視劇中那種随便排出幾兩紋銀的情況,在真實的古代生活中是極其少見的,即便是官家俠客,銀子也是不能随意揮霍的。

正是因為銀子如此之貴重,因此古人都很珍惜銀兩。因此每次進行銀兩交易的時候,都需要鑒定真僞。而在影視劇中,我們看到鑒定銀兩真僞的主要方法,就是拿着銀子咬一口,而這的确是曆史中也存在的方法。
這是跟銀子的化學性質分不開的,銀子本身是一種質地很軟的金屬,而銅鐵等等金屬則硬得多。因此如果能夠在銀子上面輕松咬出牙痕,說明銀子的純度較高,從而檢驗銀子的真僞了。


因此,在古時候作為日常流通的銀子,大多都是黑不溜秋、坑坑窪窪、散散碎碎的,跟影視劇中出現的白花花的銀子大有不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