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互聯網企業入局造車?對于這個問題,不過五年看法卻已完全不同2017年,業内幾乎是一邊倒的否定,質疑對方是“PPT”造車;如今,互聯網企業滲透進汽車産業鍊,成為智能汽車發展的重要推動劑,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如何看待互聯網企業入局造車?
對于這個問題,不過五年看法卻已完全不同。2017年,業内幾乎是一邊倒的否定,質疑對方是“PPT”造車;如今,互聯網企業滲透進汽車産業鍊,成為智能汽車發展的重要推動劑。
在車圈的“原住民”看來,互聯網企業有可能是最強大的競争對手。全球市場,大衆視特斯拉為電動化最大競争對手。中國市場,在整車領域,蔚來、理想和小鵬等新勢力在中高端市場,目前比自主品牌更具優勢和潛力;汽車零部件領域,華為、騰訊、百度等在智能網聯方面的優勢,成為傳統車企的“座上賓”。
對于整個汽車産業而言,互聯網企業的入局加速“新四化”滲透進程。但對身處其中的傳統汽車相關企業,互聯網企業動了他們的“蛋糕”。更何況,大部分互聯網企業直指整車産業,是想取傳統車企而代之。
傳統汽車相關企業與新勢力之間的戰争已打響。“原住民”掀起了反擊戰,用發布的新産品,占領的市場份額,向互聯網企業力證,飯碗不好搶。
滲透汽車産業鍊
互聯網企業正在汽車産業鍊掀起浪花,從整車生産到零部件供應都有他們的身影,并逐漸占據了較為重要的地位。
乘聯會最新數據顯示,新勢力7月交付量占據新能源乘用車份額達16.5%。新勢力中大多是互聯網企業出身,銷量前五都是互聯網車企。像“蔚小理”這樣的新勢力,通過高舉高打在20萬 中高端市場撕開裂縫,一定程度上也為自主品牌沖高提供了借鑒經驗。
要知道,自主品牌燃油車沖高路幾乎都以失敗告終,僅有領克、魏等少數幾家品牌在15萬 市場有了些許競争力。如今借助電動化機遇,以及新勢力入局引發的鲶魚效應,自主品牌沖高之路變得較為順暢。目前,廣汽埃安、比亞迪等傳統品牌在15萬 電動車市場崛起,其中比亞迪今年上半年力壓特斯拉拿下全球電動車市場銷量冠軍。
整車企業需求的變化,又驅動着汽車零部件市場向新能源、智能化兩大領域轉型,給了互聯網企業入局契機。阿裡巴巴、騰訊等化身供應商,聚焦車載系統、自動駕駛技術等供應。如阿裡、騰訊等企業,既能與整車企業同步開展産品研發,又能提供軟件、算法技術等一體化的方案,具備tier0.5供應商的能力,成為傳統車企或是上下遊供應商争相合作的對象。
阿裡達摩院布局自動駕駛技術,相關汽車已開啟常态化實測;無人駕駛卡車“小蠻驢”已投入使用;并與上汽集團合作成立合資公司斑馬智行,發布AliOS操作系統,除上汽系,還與沃爾沃、寶馬、一汽-大衆等有合作。騰訊發布了TAI3.0 生态車聯網,與一汽等車企達成合作。與此同時,騰訊還與奔馳等企業共研自動駕駛技術。
阿裡等入局,對傳統零部件企業形成了沖擊,加速整個汽車産業鍊向新能源和智能化轉型升級。與傳統零部件企業專注供應商角色不同,部分互聯網企業同時兼顧造車和智能網聯技術供應商的雙重角色。如百度發布集度汽車,同時又是車企車聯網解決方案(百度CarLife )、智能駕駛解決方案(Apollo)的供應商,合作對象包括比亞迪、岚圖汽車等。
至于華為,智選車業務模式開創了一種新入局方式。華為成為汽車品牌的主導者,負責産品定義設計、銷售渠道建設等,整車廠反而像是tier0.5級供應商的角色。
如果華為智選車業務能夠成功,或許将為後續入局的跨界企業提供新合作思路。
終極目标:造車
從互聯網企業的動作來看,多數是奔着造車(乘用車)而來。互聯網企業入局造車目前有三種方式:自己幹,合作,參投。其中,大多選擇了第一種方式,也有的是幾種方式同時進行。
車圈即将迎來又一輪新勢力造車潮,包括百度、小米、蘋果等。由于受限生産資質,新勢力造車一般有兩種方案可選,一是花錢收購有生産資質的車企,比如威馬、理想等;二是找車企“代工”,如蔚來。百度選擇與吉利合作,由後者生産。而小米已自建工廠,大概率會選擇第一種方案。
這其中,百度旗下集度汽車的首款概念車ROBO-01已亮相并開啟預訂,售價20萬元起步,預計2023年下半年交付。小米、蘋果等步伐稍慢,量産車落地尚需再等兩三年。
阿裡、華為則是與車企合作造車的代表,但合作程度和模式略不同。前者更偏向tier0.5的角色,主機廠仍占主導,以智己汽車為例;而後者是造車的主導者,如賽力斯品牌。
業内人士認為,阿裡、騰訊親身造車概率較小,多會選擇“曲線”造車,擔任tier0.5角色或是參投汽車相關企業。阿裡除了與車企合作造車,近幾年還重倉小鵬,目前持股接近15%,是小鵬第二大股東。騰訊是蔚來第二大股東,持股份額約占15.1%。
華為時機合适的話,可能會躬身造車。此前流傳出了一份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簽署的“華為不造車”相關文件,有效期3年,至2023年到期。
現在入局造車,或許将成為華為的負擔。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餘承東今年7月曾對外表示,汽車業務是華為當前唯一的虧損業務,一年投入高達十幾億美元,“燒錢的生意、難幹的生意”。
而且,華為現在還可通過主導AITO品牌,學習和了解整車生産制造、零部件供應體系搭建以及銷售渠道建設等流程,同時收集到海量駕駛場景數據用于完善智能駕駛技術方案,為以後打造“華為汽車”積累經驗,減少試錯成本。
大膽猜測,如果華為造車,為解決生産資質,是否會選擇控股小康股份(即賽力斯)?
搶“飯碗”不容易
“蔚小理”、華為等取得的成績,壯大了互聯網企業的野心。如理想去年發布的2025年戰略,提出“2025年銷量達到160萬輛,成為中國第一的智能電動車企業”。現實是,理想累計交付量才剛突破20萬輛。且競争對手已發起反擊,将影響新勢力的攻勢。
以“蔚小理”為代表的新勢力,短短幾年就能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有一席之地,靠的是打智能化、用戶服務等差異化戰略,進而建立了先發優勢。
但是,經過幾年蟄伏後,傳統車企通過與華為、騰訊等互聯網企業合作,同時加大自研投入和力度,逐漸縮小了與新勢力在智能化等領域的差距。如長城發布咖啡智能系統,上汽有銀河全棧智能技術解決方案。有機構調研顯示,上汽系的智己L7、飛凡R7等産品的操作系統評價已不輸于新勢力。
在這樣的情況下,新勢力的先發優勢正在被打破。更何況,新勢力如果想要做大做強,可能無法避開大衆市場(多數專家認為價格區間是15萬-30萬元)。比如理想2025戰略目标僅靠30萬 市場難以實現,必須下沉大衆市場。蔚來也已明确将入局大衆市場,百度、小米也是瞄準30萬以下市場。
不出意外,在大衆新能源汽車市場,新勢力要面對的是“自主 合資”的全面夾擊。數據顯示,自主品牌占據新能源汽車市場大半份額,如果結合産品售價來看,主要面向的是30萬以下大衆市場。合資品牌中,大衆ID.系列、上汽通用等亦在發力大衆市場,産銷在持續爬坡中。
新勢力入局大衆市場還面臨一個問題,大衆市場的消費者會買賬嗎?
新勢力當前的受衆多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中産精英圈層,購車看重個性化、差異化需求,會存在非理性購車因素。蓋世汽車了解到,有用戶因理想L9能玩“PS5遊戲”,高合HiPhiX“炫酷”就下了單。但是大衆市場的消費者,購車多是為滿足家用需求,加上預算有限,應會偏重性價比和實用性。如此,新勢力在大衆市場的勝算待商榷。
至于汽車零部件市場,傳統車企與互聯網企業合作多保持警惕的态度,不願讓出主導權。而且為了保證供應安全,車企會選擇扶持禾賽科技、地平線等初創企業,同時還會自研自動駕駛技術解決方案。與此同時,像德賽西威、華域汽車等傳統零部件企業,在智能化轉型方面也已有成果。如此,阿裡、百度等面臨的競争壓力不小。
長遠來看,未來汽車市場,将是互聯網企業與“原住民”共存的格局。至于誰能分到更大的蛋糕,結果待解。
本文源自蓋世汽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