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朋友圈被“立掃帚”刷屏了,緣起于有傳言說美國宇航局NASA說今天是地球完美的重力角度,是唯一可以讓掃把獨自站立的日子。
于是,網友們紛紛曬出自己家的掃帚,從一開始的無腦跟風,到最後立雞蛋、立口罩、立褲子……演變成一場段子手的PK。
然而不久後就有辟謠稱,CNN在2012年就辟謠過,隻要找到平衡點,掃帚在每一天都能獨自立起來,跟NASA沒有半點關系。
無獨有偶,前幾天朋友圈和微博很多人在瘋狂轉發一組“國有難、必召回、戰必勝”的圖片,李開複、哈佛八劍客、莊曉瑩博士等人紛紛回國支援武漢,瞬間很燃很熱血,再仔細一搜索,就會發現都是好幾年前的新聞,卻引來無數人的無腦轉發。
然而但凡有點獨立思考的人,面對這些所謂謠言和跟風轉發,隻要多去提出一個為什麼,多一步搜索的環節,就不會做出這些無腦的從衆因為,可見獨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今天,我就來和你聊聊關于獨立思考這個話題。
一、為什麼人會選擇無腦跟風?- 1.自認為聰明,陷入知識的錯覺
《知識的錯覺》一書中指出:“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懂的挺多的,但其實個體對世界的了解少的可憐,我們又意識不到這一點,這種對自己認知的偏差稱為知識的錯覺。”
朋友圈“立掃帚”背後,是我們大多數人自認為知曉了關于“地心引力”這一概念,于是就将其演繹一番,發現掃帚真的能立起來,就真信了。
但《認知的錯覺》一書告訴我們,很多時候我們自認為非常簡單的東西,隻要再把問題深入推進一點點,大部分人就會變得無知。
比如我們都知道拉動拉鍊可以把衣服穿上,但隻要在進一步提問“拉鍊是如何運作的?”,大部分人都回答不上來了。
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迷之自信,是我們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原因之一。
- 2.天性懶惰的大腦,陷入直覺式快思考
經濟學家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中,把人的大腦分成了兩個操作系統:
系統1(直覺式的):系統1運轉的速度很快,大腦經常不用意識控制,稱為快思考;
系統2(理性式的):系統2需要有意識進行,要保持足夠的專注,稱為慢思考。
因為人天性懶惰,所以我們大部分時候都在用系統1進行思考,比如當看到朋友圈轉發各種信息的時候,大腦快速地運轉,會不假思索地信以為真,認為NASA說的立掃帚的理論是正确的,于是參與了這場刷屏活動,而不去想其背後真正的原因。
雖然大多數時候系統1思考就能應付大部分問題,但如果常年懶惰地不去思考,不去用系統2來糾正錯誤的決策和認知,那麼離獨立思考就越來越遠了,快思考的背後,更會給我們的決策帶來許多嚴重的影響。
二、快思考背後,會帶來有什麼後果?
《思考,快與慢》一書指出,在系統1的快思考作用下,通常會給我們的日常行為和決策帶來以下幾個弊端:
- 1.典型性偏好
快思考帶來的第一個弊端就是“典型性偏好”,意思是人們會過度關注典型事件,而忽視了典型背後的概率。
比如當我們遇到各種災難需要愛心人士捐款時,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有錢的明星就應該捐很多錢,于是當看到低調的明星沒有曬出捐款記錄時,就一頓破口大罵。殊不知,捐款這件事,大部分普通人都可以量力而行地從點滴做起。
- 2.可得性偏好
快思考帶來的第二個弊端就是“可得性偏好”,是指如果一件事情更容易出現在大腦裡,人們就認為這件事情更容易發生。
比如近幾年馬航發生了幾起事故,于是很多人訂機票的時候看到馬航就會繞開。但如果按照全世界航空公司的事故概率計算,不管你坐哪家航班,遇到故障都是極小的概率事件。
系統1的快思考背後,習慣性地做出直覺判斷,将“容易出現”等同于“概率高”,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多數時候會出現無腦思考的原因了。
- 3.因果性偏好
快思考帶來的第三個弊端是“因果性偏好”,就是喜歡對事物進行因果關系解釋。
很多時候我們喜歡對遇到的事情都要讨一個合理的說法,比如掃帚能夠獨自立起來,是因為這一天地心引力最小,比如考試發揮失常,是因為前一天拉肚子了,考試超常發揮,是因為運氣好……
但這些解釋是否合理,需要打一個問号。很多時候我們第一反應做出的判斷是沒有科學的依據的,在快思考的系統作用下,往往會生成一個自以為正确的因果解釋。
通過以上三點,我們就能看到快思考的可怕之處,正是因為懶得獨立思考,懶得慢下來去思考,讓我們每天沉浸于轉發各種經不起推敲的謠言,可見,獨立思考的重要性。
三、如何做到獨立思考?你需要這3個步驟
在《哈佛的6堂獨立思考課》一書中,提出了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3個步驟:
第一,養成提問的習慣,确認自己對一件事的理解程度
第二,多角度看問題,進一步深入思考這件事
第三,建立自我意見,把自己的看法完整地說出來
- 1.養成提問的習慣,确認自己對一件事的理解程度
我有個同事,經常打車上下班,有次跟我吐槽說,昨天晚上的車費比平時多出了十幾二十塊錢,總覺得哪裡有點不對勁,但想想又算了,就沒好意思問司機。
這在我們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現象,“總覺得哪裡不對”,“好像沒太懂”,我們總是忽略掉那些我們潛意識裡在意的東西,而錯過了真相。《哈佛的6堂獨立思考課》告訴我們,想要獨立思考,最先要做的就是直視内心的疑問。
很多職場新人,在接受到上級布置的任務時,為了掩飾自己的不懂,即便很多專業術語沒聽懂、具體該怎麼做也不清楚,也不會去提出疑問,而是埋頭自己瞎琢磨,反而降低了效率和工作質量。
所以說,養成提問的習慣,确認自己對一件事的理解程度,這樣才能進行下一步的正确思考。如果連事情都沒梳理清楚就随意做出決策,那就是耍流氓。
那麼如何進行提問呢?最簡單、最實用的方法就是用5W1H法。
5W1H:
who,誰
what,做什麼
when,何時
where,何地
why,為什麼
how,怎麼做
比如對于“NASA提出立掃帚”這件事,我們就可以用5W1H法去提問,去梳理整個事情:“美國NASA在2月11日提出了這一天地心引力最小,因此家裡的掃帚可以倒立”然後套入5W1H每一項,一一核對,當我們看到第一項“Who":NASA提出的理論時,就可以通過官網等渠道驗證其信息的錯誤,你看,按照這樣的步驟,真假是不是一下子就明朗了。
- 2.多角度看問題,進一步深入思考這件事
在對事情進行了深入理解之後,下一步就是通過多個角度來深入思考這件事。
除了傳統的羅列出一個事情的各種因素來進行多角度看問題以外,《哈佛的6堂獨立思考課》中提出了“一人辯證法”來幫助我們多角度看問題。
在漫畫中,一個人物經常會有“善良的自己”和“邪惡的自己”雙方交戰的畫面,一人辯證法,就是當你提出一個假設時,另一個自己去否定自己的觀點,類似于哲學中的辯證法,具體步驟是這樣的:
有”A“想法
拿出“反對A想法”的想法與“A”進行對抗
産生”B“的新創意
比如公司想要推出一門關于職場溝通技能的課程,A的立場是不管是職場新人還是中高層管理者,很多人都欠缺這方面的技能,這樣的課程很有市場。那麼就在A的立場之上,列出各種反駁的想法:
- 不同人群關于溝通的需求不一樣,衆口難調之下很難做專做精
- 市場上同類型的書籍和文章甚至課程太多了,潛在用戶很容易就能獲取他們問題的解決方案
- ……
在一次次辯證反駁中,可以逐漸厘清事情,比如在多角度讨論中,公司發現可以聚焦用戶群體,隻做針對1-3年的職場新人的精品課程,這樣更符合公司現階段的發展和業務。
通過反駁清單,我們可以重新審視意見,回過頭再去看,就會發現之前想當然認為的很多事情并沒有那麼簡單,隻有多視角地去思考,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 3.建立自我意見,把自己的看法完整地說出來
在辯證思考事情多個角度之後,那就要梳理自己的想法,然後将自己的意見表達出來,才是完整的獨立思考的過程。
哈佛大學的“自我意見建立法”有以下三個步驟:
①檢查自己對于事情的了解程度
②掌握自己對這件事不理解的地方是什麼,然後通過查找數據來解決“不理解的部分”
③持有自己的意見
再拿“立掃帚”這件事情來說,如何建立自我的意見呢?
第一步:
已理解的部分:掃帚因為地心引力的關系,一般都需要靠在牆上才能不倒地;不理解的部分:NASA說這一天地心引力最小,所以掃帚不會倒地。
第二步:
查找數據關于NASA的新聞,發現是很久以前的新聞,美國媒體辟謠說每一天都可以立起來,且此事與NASA無關;
關于掃帚如何立起來:站立平衡是需要一個重心的,掃帚的杆比較輕,掃帚苗比較重,所以找到重心之後,再把掃帚捋一捋,就能立起來;
第三步:
形成自己完整的意見:這件事情與地心引力變小、NASA無關,主要找準重心,每一天都能立掃帚。因為朋友圈和微博的傳播,以及操作的便捷性,讓人們看到新聞就輕易地信以為真并實踐。
按照以上的步驟,就能清楚地厘清事實,并且完整地說出自己的看法啦!
四、結語
朋友圈“立掃帚”刷屏背後,更多的是一種娛樂和調侃,但嚴肅思考其背後人們跟風的舉動,可以看到我們更多的時候因為懶惰而用系統1的快思考去進行決策和行動,從而逐漸喪失的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不管是在日常生活還是工作中,回歸理性去獨立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在平時,多用以下三個步驟去鍛煉獨立思考能力,也許下次再遇到此類刷屏事件的時候,你會變得更加理性。
1.養成提問的習慣,确認自己對一件事的理解程度
2.多角度看問題,進一步深入思考這件事
3.建立自我意見,把自己的看法完整地說出來
希望本文對你能有所幫助,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