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鴨梨:常見的馬拉松/半馬訓練方法有哪些?
鴨梨答:馬拉松訓練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有氧跑——目的在于提高機體耐力和心肺有氧功能,增強機體的長跑适應能力。例如:日常以最大心率65%-80%的區間心率,持續時間5分鐘以上,進行3km、5km、10km或15km範圍這類距離的舒适慢跑,這也是所謂的拉量,有氧跑量的積累,是馬拉松基礎訓練的重中之重。
(2)中長距離跑——目的在于維持強度稍大的耐力。一方面要求盡量減少能量的消耗,維持一定的配速,另外一方面要求在全程跑中能根據途中情況調整速度或者加速,維持奔跑節奏,要求跑者跑的輕松協調,講究動作經濟性。中長距離跑訓練,能有效地提高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的工作能力,提高機體有氧代謝能力,改進跑步技術,顯著提高身體素質。例如:15km-25km的路跑訓練,變速山地跑、10~20km混氧變速跑等等。在比賽前的2-3個月要有所側重安排中長距離訓練。
(3)乳酸閥值跑——目的在于提高跑者肌肉抗乳酸能力和維持高配速的耐力。人體血乳酸濃度會随着運動負荷的增加而增加,當運動強度到達某一負荷時,血乳酸出現急劇增加的峰值,稱之為“乳酸閥”,這個峰值點所對應的運動強度就稱之為“乳酸閥強度”。乳酸閥值跑亦稱為節奏跑,指在訓練中堅持至少5km或20分鐘以上以乳酸閥值配速進行訓練的節奏跑,相當于個人實力參加15km或半程馬拉松比賽的賽時配速。例如:以最大心率的82%-92%區間心率跑20分鐘以上或以此配速跑5km、10km。乳酸閥值的節奏跑訓練,能有效提高選手維持高配速奔跑的能力,顯著提升馬拉松和半馬成績。值得注意的是:進行乳酸閥值的節奏跑,因強度稍大,一般需要進行3-5km的熱身,結束後進行10分鐘左右的放松(冷身)。鴨梨哥推薦:熱身3-5km,節奏跑6-15km,總體相加不超過20km。
(4) 長距離跑——目的在于提升耐力,其特點是時間長,路程遠,能量供應以糖原和脂肪功能為主。通常指30km或30km以上至全馬距離的有氧持續跑,讓機體适應長距離奔跑,減少馬拉松比賽中後程“撞牆”現象(詳情可翻閱鴨梨哥之前的問答)。根據跑動的配速和強度又可細分為慢速長距離跑、中速長距離跑、快速長距離跑。業餘跑者比較常見的LSD訓練,就是指慢速長距離有氧跑。一般遵循原則為:距離越長、平均配速越慢,距離越短、平均配速越快。鴨梨哥建議:長距離跑訓練,以2小時30分左右為限,隻求時間和距離,不追求速度,以克服長距離的心理障礙。
(5)馬拉松配速跑——目的在于模拟馬拉松比賽的配速進行訓練,增強比賽的信心,掌握比賽狀态下的節奏和體感,以便于評估身體狀況,優化訓練計劃。和中學生模拟考試差不多,這點就不展開了。
(6)間歇跑——目的在于提高機體在有氧狀态下的最大速度。一般是以固定的距離(400m、800m、1000m、1200m、1600m,根據個人實際選擇)進行多組的反複奔跑練習,每組的間歇時間嚴格規定(例如一組休息30秒或60秒),通過反複高強度高配速的奔跑,在機體處于不完全恢複的狀态下,反複進行訓練。這種方法能顯著提高跑者的最大攝氧量,對于心肺能力的改善和配速的提升非常明顯。例如:1000m一組,每組間歇1分鐘,共6-10組;或800m一組,間歇1分鐘,共8-12組。不過,對于初階跑者而言,在跑量較少、核心力量較弱且不追求成績的階段,全馬310以上的業餘選手,我個人不推薦經常跑間歇,容易受傷,或過度疲勞造成厭跑。
(7)速度訓練——在最大速度下進行重複跑,其特點是比間歇訓練距離短,速度更大。建議在封閉環境如操場或較為安全的直線跑道進行,以100m、200m、400m這類短距離為主。速度訓練能充分調動全身各肌群力量和關節,要求跑動的舒展性、協調性較高,因此可有效改善跑步姿勢,提高跑者的絕對速度和沖刺能力。對于有意改善跑姿的跑者,鴨梨哥建議:可以多進行一些速度訓練和節奏跑,能更好感知跑步的經濟性和技術動作要領,同時提高速度能力。
本次分享到此。
心中有陽光,腳下有力量!鴨梨哥陪你一起,邁步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