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屬于姜科姜屬植物。姜含有辛香濃郁的揮發油和姜辣素,是人民生活中重要 的調味品。
生物學特性形态特征
1. 根
姜根系分纖維根和肉質根,纖維根由種姜幼芽基部所生,稱為初生根,随着幼 苗的生長,纖維根不斷發生側根,形成生姜的主要吸收根系。肉質根發生在姜母和 子姜的莖節上,其短而粗有若幹條,兼有吸收和支持的功能。姜為淺根系作物,根 系主要分布于深30厘米的土層内。
2. 莖
生姜的莖包括地上莖和地下莖。種姜發芽出苗後苗基部膨大形成初生根莖,俗稱 姜母,由它發生新根莖即子姜,由子姜而孫姜。姜分枝越多,姜塊越大,産量也越高。
3. 葉
葉片披針形,在葉鞘内呈彈簧狀卷縮。當土壤水分供應不均勻時,葉片扭曲畸 形不舒展,會影響光合面積和光合作用。
4. 花
花為穗狀花序,栽培中極少開花,開花也不結實。
一、 生長發育過程
姜的生長過程可分為發芽期、幼苗期、旺盛生長期和根莖休眠期4個時期。
1. 發芽期
自種姜萌芽至第一片姜葉展開,曆時40~50天。
2. 幼苗期
從第一片姜葉展開到具有兩個較大的分枝,俗稱 “三馬杈”時期,曆時65~70天。
3. 旺盛生長期
從 “三馬杈”時期到收獲需70~75天。此期生育旺盛,也是形成産量的主要 時期,生長量占全生育期的91%以上。 4. 根莖休眠期 姜不耐 低 溫,遇 霜 枯 死,根 莖 被 迫 進 入 休 眠。姜 收 獲 後,貯 藏 期 間 應 保 持 11~13℃和相對濕度85%~95%的條件,使其生理活動微弱,減少養分消耗,防 止姜塊受凍和失水幹縮。
二、 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1. 溫度
姜喜溫不耐寒,幼芽生長以22~25℃為宜,在根莖旺盛生長期要求有一定的溫差,以白天25℃,夜間17~18
℃為好。15℃以下植株停止生長。
2. 光照
姜萌芽及根莖形成與生長需黑暗條件。苗期不耐強光,在花蔭下生長良好。
3. 水分
姜根系不發達,因此不耐幹旱。進入旺盛生長期後加強肥水管理,是取得高産 的關鍵。
4. 土壤營養
姜喜疏松、肥沃的壤土或沙壤土。喜微酸性土壤,适宜 pH 值為5~7。但對 土壤酸堿的适應範圍較廣。對肥料三要素的吸收,以鉀最多,氮次之,磷較少。
二、 類型與品種
中國姜的地方品種很多,目前栽培的主要品種如下。
1. 萊蕪片姜
生長勢較強,根莖肉質細嫩,辛香味濃,品質佳,耐貯運。
2. 萊蕪大姜
生長勢強,姜球肥大,外形美觀。
3. 廣東疏輪大肉姜
廣東地方品種。生長勢強,姜塊大,辛辣味淡,纖維少,品質佳,産量較高。
三、 栽培季節
姜不耐霜,地溫穩定在16℃以上才能播種,直到霜降葉枯黃時收獲,在适宜 的栽培季節内以适期早播為好。華北地區播種适期為5月上旬。加小拱棚可提早 15~20天。覆蓋地膜可提早7~10天。姜易感姜瘟病,有條件最好進行3年以上 輪作。姜生長前期生長量小且需遮陰,因此宜與其他作物間作、套作。
四、 栽培技術 (一) 種姜處理
為解除姜塊休眠,提早生長,播前需對種姜進行處理。種姜處理分曬姜與困 姜、選種、催芽三步。
1. 曬姜與困姜
播前1個月,旬平均溫度10℃左右,便可取出貯藏的姜種,放在草苫或幹燥 的地面上晾曬1~2天,夜間為防凍收進屋内,晾曬之後,将種姜置室内堆放3~4 天,蓋以草苫謂之 “困姜”,一般曬姜與困姜交替2~3次,以利于種姜發芽。
2. 選種
結合曬姜、困姜,選擇姜塊肥大、豐滿、無病蟲害的健壯姜塊作種。淘汰掉瘦 弱、發軟和肉質變褐的姜塊。
3. 催芽
以筐盛姜圍以麥稭保暖,置空氣相對濕度80%~85%、溫度20~24℃的溫暖處催芽。空氣幹燥時應于周圍灑水以提高濕度。一般需25天左右即可長成标準芽。 芽的适度标準為0.5厘米×0.5厘米~2.0厘米×1.0厘米,幼芽黃色鮮亮,頂部 鈍圓,芽基部僅見根的突起,俗稱 “短壯芽”。短壯芽比較大芽增産20%以上。 播前用200毫克/千克乙烯利浸種15分鐘,能明顯促進姜的分枝和增加姜球 數,一般增産10%以上。
(二) 整地、 施肥
由于生姜的根系不發達、分布土層較淺,既不耐旱也不耐澇。為此地塊要具有 良好的保水、保肥性。在前茬作物收獲後,進行秋耕深翻30厘米,第二年春季解 凍後,結合整地每畝撒施優質腐熟農家肥5000千克、過磷酸鈣50千克作基肥,細 耙1~2遍,再将地面整平。播前按60~65厘米行距開深30厘米,寬30厘米的播 種溝。溝施腐熟的豆餅 (或大豆)75千克,生物有機複合肥50千克,硫酸鉀15 千克或草木灰50~100千克,鋅肥2千克,硼肥1千克 (2斤)作種肥,土肥充分 混合後播種。
(三) 播種
每畝用種量300~500千克,種塊以50~75克為宜。選晴暖天氣進行播種。播 種前先順溝澆透水,水滲下後按一定的株距,把姜種水平排放在溝内,東西行向的 姜芽一律向南;南北行向的姜芽一律向西。将姜塊輕輕壓入土中,使姜芽與土面相 平。播種後覆土4~5厘米厚。 播種密度:高産地塊每畝播種5500株左右,行距60~65厘米,株距不小于 20厘米。中肥水地塊行距60厘米,株距18厘米,6000株/畝。
(四) 遮陰
苗期強光、高溫和幹旱會使幼苗水分代謝失調,從而抑制幼苗生長發育。幼苗 期進行适度遮陰,不僅可以避免強光直射幼苗,還能調節溫度、減少水分蒸發,改 善田間小氣候。 遮陰俗稱插姜草,是播種後于姜溝一側,用谷草插成稀疏的花籬或插一 行 柞樹枝為姜苗遮陰。每畝用谷草約400千克。因谷草帶有病菌和害蟲等,應盡 量不用谷草遮陰。若必須 應 用 時,要 提 前 10~20 天 進 行 藥 劑 處 理,殺 滅 病 菌 及害蟲。 目前生産中多使用遮陽網遮陰,其遮陰方式有兩種:
①高位棚式遮陰。利用水 泥柱、竹竿紮成2米高的拱棚架,扣上遮陽率為30%的遮陽網
②條幅立式遮陰。 将幅寬60~65厘米,遮光率為40%的遮陽網,成幅立式拉于生姜行間,用竹竿或 木棍固定。7月低前後撤除遮陰物。
(五) 肥水管理
姜播種時必須澆透底水,為保證順利發芽,出苗70%以前一般不再澆水。根 據土壤墒情和天氣情況,一般在出全苗後澆第一水,待2~3天後再澆1次水,然 後中耕保墒。幼苗期生長緩慢,生長量少,需水不多,但由于根系弱小,氣溫較高,不可缺 水,以早晚小水勤澆為宜。若遇雨澇,應及時排水。 進入旺盛生長期後,應保證水分供應充足,一般每4~6天澆一次水,使土壤 保持濕潤狀态。收獲前3~4天需澆一次水,以便收獲時姜塊可帶潮濕泥土,有利 下窖貯藏。 除重施基肥外,還需按需肥特點進行追肥。為使幼苗生育健壯,在苗高30厘 米左右,具1~2個分枝時,進行第一次追肥,稱 “壯苗肥”,每畝施氮磷鉀三元複 合肥20千克或硫酸铵10~15千克。“三馬杈”後生長量與吸肥量陡增,應結進行 第二次追肥,又稱 “大追肥”,每畝可施豆餅70~80千克或優質廄肥3000千克, 另加複合肥或硫酸铵15~20千克,追肥可于姜苗一側距植株15~20厘米處開溝施 入,然後覆土封溝。當姜苗具6~8個分枝時,正值旺盛生長期,再補充追肥1次, 以速效化肥為主,每畝可追硫酸铵20~25千克。
(六) 中耕除草與培土
姜生長前期,封壟前要及時防除雜草,避免因雜草引起減産。目前普遍推廣化 學除草,可用除草醚,每畝用0.75~1千克,加水100千克,于播種後趁土壤潮濕 均勻噴在姜溝及周圍地面,保持地面濕潤,殺草效果可達85%以上。在姜生育過 程中須進行多次培土,一般于立秋前後結合拔除姜草和大追肥進行第一次培土,變 溝為壟。以後結合澆水,進行第二、第三次培土,逐漸使壟面加厚加寬。
(七) 收獲
姜的收獲可分為收種姜、收嫩姜和收鮮姜三種。 姜與其他蔬菜作物不同,種姜還可作為産品收獲。其方法是撥開姜株一側的表 土,在種姜與新姜粘連處輕輕折斷。随後取出種姜并封溝,但注意不要振動姜苗及 傷根;“扒老姜”可提前售姜,也便于開溝施肥;收嫩姜是在根莖生長盛期,趁姜 塊鮮嫩時進行,主要是作為加工原料。此時根莖纖維少,組織幼嫩,辛辣味淡。 初霜之前2~3天,莖葉尚未霜枯時,是鮮姜的收獲适期。收前3~4天先澆一 水,收獲時抓住莖葉整株拔出,抖掉泥土,保留莖稈基部2~3厘米,削去其他莖 葉,随後将帶少量潮濕泥土的根莖入窖貯藏。
結語
綜上所述,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本文對大家有所幫助。僅供各位種植戶朋友參考學習,如果大家有更專業的知識願意分享,留言即可!也希望大家可以幫忙轉發,點贊,關注一下筆者,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