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别稱思茅,是雲南地級市。位于雲南省西南部,轄1區9縣,2012年全市人口258萬人,總面積45385平方公裡。2007年1月21日,思茅市更名普洱市。
普洱市有9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居住着漢、哈尼、彜、拉祜、佤、傣等14個世居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61%。普洱當地的民族傳統節日有佤族木鼓節、拉祜族葫蘆節、彜族火把節、傣族潑水節等。
雲南的天,普洱的茶,古村的建築…… 跟随小編的腳步,一起去探索普洱古村落的美吧。
1 老達保村
老達保位于雲南普洱市瀾滄縣東南部的酒井鄉,保距離瀾滄縣城約40公裡,現有聰明能幹的拉祜族同胞114戶479人。
村子裡上至老人下至小孩,個個"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會喝水就會喝酒”,擅長蘆笙舞、擺舞、無伴奏和聲演唱,其中能彈奏吉他的多達80%。
2 雲南普洱景東三營村
雲南普洱市景東縣大街鄉三營村,2012年被列入具有重要保護價值的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三營村名勝古迹衆多,田園風光美不勝收,旅遊交通也極為便利。
三營古村内較有名的文物古迹建築有三營黉學,楊家祠堂、楊營牌坊、羅家祠堂、觀音寺、老君殿等。
三營古村曆史悠久,舊時明朝朱元璋曾在此屯兵設營,定居後,設有内地漢族農民、商人陸續遷往屯區及其附近土地肥沃之處,帶來了先進文化、先進生産技術、農作物的優良品種,促進了境内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楊營牌坊建于清末,座東朝西,為牌樓木牌坊,木構架古建築,對研究當地曆史文化、建築工藝具有很重要的價值;羅家祠堂建于清代,為三營羅氏家族供奉祖靈、頒布族規、管理族人社會活動的場所,座東北向西南。
三營觀音寺建于明末清初,為當地祭拜觀音的神聖殿堂,座東北朝西南,保留有大殿、東廂房、院心、古井、西廂房基礎,對研究當地宗教信仰、風俗文化及建築工藝具有重要價值。
古村内民居仍保留傳統的建築風格,多屬穿鬥式三架梁懸山頂或硬山頂單檐或多檐一樓一底的土木結構建築。
大街屬茶的古老産地,在明代,茶葉已經遠銷西藏、西北地區和蒙古等地,三營古村内就有相應的茶馬古道,這些茶馬古道連接着景東、大理、昆明、普洱等地,為區域經濟、文化的發展、社會的文明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現今古村内仍有茶馬古道遺迹可尋。
三營古村不僅文化底蘊豐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留完整, 而且民風民俗習慣也獨具特色, 其中名揚全縣的洞經音樂在古村内有着悠久的曆史和廣泛的群衆基礎,其淵源流長,它随着明初明軍屯軍于大街而傳入,在境内廣泛而長期流傳,有其長期流傳的環境。
3 那柯裡村
那柯裡村位于普洱市甯洱哈尼族彜族自治縣同心鎮,是古普洱府茶馬古道上的一個重要驿站,也是現存較為完好的驿站之一,具有深厚的普洱茶文化、茶馬古道文化和馬幫文化。
驿站廣場、馬鞍人行橋、馬鞍風雨橋、馬鞍吊橋、馬掌鋪、馬跳崖、同心亭等17個人文景觀,每一個景點的背後都有一個那柯裡茶馬驿站的故事。那柯裡距鎮政府所在地10公裡,距離普洱市思茅區24公裡。
數百年來,茶馬古道猶如一條中華文化的血脈,橫跨數千裡,把不同民族、不同語言、不同文化連接在一起。
今天的茶馬古道雖已不再有往昔的铮铮馬蹄聲,但對“道路”的情結,卻依然留在古道沿線村民的心裡,成為新時代發展緻富的啟示錄。
“那柯裡”取自傣語發音,“那”為田,“柯”為橋,“裡”為好,組合在一起,便是肥沃的土地,小橋流水,理想的家園。
古時,那柯裡是出普洱府南門關最為重要的一個驿站,南來北往的馬幫在這裡駐留休整,馬幫鈴聲日日不斷,人流交織如麻。這裡曾串聯起茶馬古道沿途各村寨城鎮數百年的興衰榮辱,也見證着各族人民的聚合融通。
4 雲南普洱甯洱縣勐先鎮蚌紮村
蚌紮位于甯洱縣勐先鎮宣德街對門勐先大河畔,居民臨山而住,是哈尼族最集中的一個地方,“被人們稱為“哈尼鋪席”(哈尼語音譯為:哈尼寨子)。蚌”為泉水,“紮”為知了,“蚌紮”意為知了多的泉水邊。距縣城30公裡,距鎮政府14公裡。全村有農戶79戶352人,均為哈尼族。
除此之外, 蚌紮村有很多傳統文化:蚌紮傳承着哈尼人那代代相傳的茶文化,茶俗、茶藝、茶道别具一格,特有的哈尼民風民俗、文化藝術與以茶會友、以茶待客、以茶為舞、以茶入歌、以茶集貿、以茶興農等結合在一起,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傳統和民族風情,被稱之為“蚌紮文化”,是甯洱哈尼的一個縮影,也是普洱茶文化民間的典型代表。蚌紮至今仍傳承着民族民間傳統的生産、生活習俗。
蚌紮村還有自己的語言,飲食習俗,自紡自織自染自繡的服飾,有獨具民族特色的婚嫁喪葬習俗,祭竜神、祭茶神等。
5 曼灘村位于雲南省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彜族自治縣的曼灘村,是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傣族傳統古建築群,民族風情濃郁,依然保持着古樸的傣族文化特色。
村子依山傍水而建,屋後是蔥郁的竹林和熱帶雨林,房前是廣闊的良田和蜿蜒的河流,每年都吸引國内外衆多背包客來此領略傳統的邊境傣族風韻。
歡迎關注古村記頭條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