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扽劇》劇照
有時在家裡,妻子晾曬好床單,要喊老公,兩人一起,将床單折疊成條狀,一人抓緊一頭,兩人同時往外拉,往裡送,一送一拉,将床單拉直。這個動作,就是“扽”,也寫作“扥”。《康熙字典》對“扽”的解釋是“音頓,撼也”。漢語字典的解釋是,“扽”字從手從屯,屯亦聲;“屯”意為“卷曲”、“包裹”;“手”與“屯”聯合起來表示“抓住包裹布的兩頭用力拉緊”,本義是打包。
在魯西南地區,衍義為“迅速有力地拉動”,如扽一下繩子;把衣服扽直。也衍義成“拉緊”,如“要使勁扽着騾子的籠頭,别讓它吃了麥苗”、“恁嬸子,咱倆扽一扽這些線,俺好織布”、“繩子刹的不緊,你扽扽”。有時也做“颠簸”意思,如“還是寶馬嘞,坐車扽得俺腰都疼了”。有時也做“把需要立放的物品立在地上”,也叫扽,比如,把闆凳兒扽穩,桌子扽好,把麻袋的糧食扽到窗台前的桌子上等等。
聽淄博的朋友講,在淄博博興縣有一個叫“扽腔”的傳統戲曲劇種,曾經在山東地區廣泛流行。因為它的演唱是用真假嗓音混合唱,所以時粗時細,時高時低,強弱分明,既無弦樂伴奏,又常在闆後起唱,聽起來一停一頓,就像滾動從井裡打水用的轱辘一般。按照當地群衆的方言習慣,他們把"滾轱辘"叫做"扽轱辘",所以這種唱腔就被命名為"扽腔"。如今還在演唱扽腔的藝人已經寥寥無幾,是中國戲曲的瀕危劇種之一了,希望得到社會關注,保留下來,傳承下去。還聽說,“扽”在奧語、折疊、贛語、贛語方言裡也有說法,我就不太清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