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讨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引言
水浒中108位好漢,每個人都各具特色。雖然他們都有一段相同的履曆,卻有着不同的結局。
他們之中一半以上戰死在疆場,戎馬半輩子不得生還。
(梁山好漢網絡圖)
還有一些人死于非命,有的被毒死,有的染上重疾不治而亡,有的被逼無奈自己結束生命。
有極少數人升官,實現了所謂的仕途追求。
另有一部分人看透紅塵,解甲歸田。其中有一個人的結局極好,他将其命運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此人年輕時胸懷劫富濟貧的抱負,憑一身絕技上了梁山。在梁山泊身居要職,德高望重。關鍵時刻屢建奇功,貢獻突出。
(結局慘烈的梁山好漢)
可是他看不慣梁山一把手宋江的為人處事之道,不滿其招安決策。于是他審時度勢,激流勇退。主動選擇離開梁山的最佳時機,實現了安度餘生的好結局。
這個人是誰?他與宋江到底有怎樣的糾葛?讓我們一起探究其中原委,了解背後的故事。
一、本是雲遊四海的道士,卻劫取生辰綱上了梁山在衆多的水浒人物中,公孫勝絕對是一個獨特的存在。
(公孫勝畫像)
此人之所以能夠有好的結局,還要先從他與衆不同的出身說起。
公孫勝本來是一個道士,道号“一清先生”。從外貌上來說,此人身高八尺,道貌堂堂,頗有玉樹臨風的仙氣。
公孫勝自幼聰慧過人,特别喜歡舞槍弄棒,而且武藝超群。後來他出家當了道士,依然勤奮好學,在道業上的修為頗為高深。
可以說即使不上梁山,公孫勝也會成為道家的精英人物。
(公孫勝影視照)
公孫勝能夠呼風喚雨,騰雲駕霧,所以才得綽号“入雲龍”。修道之人必有高師指點。公孫勝的師父是二仙山上的羅真人。
羅真人法力強大,堪稱大仙,其精準知蔔未來的本領無人能比。
師父不但教給公孫勝道業,還是其人生導師,在每個關鍵時刻給予公孫勝啟發和指引。那麼公孫勝做道士做得順風順水,為什麼要闖入江湖呢?
這就不得不說到公孫勝的大事件智取生辰綱。
(老版連環畫智取生辰綱)
當時有個大官叫蔡京,這個人貪婪腐敗,瘋狂搜刮民脂民财。
蔡京的女婿為了讨好嶽父,在其生日之際,從民間搜羅了十萬貫金銀财寶,準備給他祝壽。這就是有名的“生辰綱”。
這個時候,年輕的公孫勝已身懷絕技。他得知生辰綱是不義之财,胸中劫富濟貧、替天行道的正氣驅使他要施展本領,參與劫取生辰綱。
(公孫勝影視劇形象)
生辰綱事件是晁蓋領導下7人參與的集體行動,吳用等人配合默契,他們假扮賣棗商人演了一場精彩的戲,最終劫取成功。
而公孫勝在其中的貢獻獨特,不可磨滅。他精準預測到生辰綱運輸路線,提示大家一定會路過黃泥岡,這一點對于劫取成功很是關鍵。
(公孫勝影視劇形象)
之所以後來稱這件事為智取生辰綱,這個“智”字的得來也與公孫勝的神奇預知與精準判斷不無關系。
生辰綱事件過後,7人行動組被官府通緝,曆經幾番波折後,他們别無生路,隻能逃到梁山。
值得一提的是晁蓋一行逃往梁山後的首戰,也就是石碣村一戰,公孫勝發揮出色。
他在戰鬥中施展法術,借風助火,燒掉官軍戰船,最終他們取得以少敵多的大勝,從而奠定了晁蓋幫在梁山的地位。
(連環畫血染石碣村)
公孫勝本人自此也正式入夥梁山,靠實力坐到三把手位置上,位居晁蓋、吳用之後,作為副軍師掌管兵權。
從這以後,公孫勝放棄道士的職業,正式入世做梁山軍師。當然,公孫勝上梁山是得到師父羅真人應允和支持的。
師父也是想放“虎”歸山,讓其闖蕩江湖一試身手。而且答應公孫勝幫他照顧家中老母,免除其後顧之憂。
公孫勝不同于多數梁山好漢,他不是被逼上梁山。準确地說,他是主動選擇了這條道路。
(公孫勝影視劇形象)
而且公孫勝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他不慕名利,有着清晰的人生規劃。他希望能夠救濟天下蒼生,建設公正公平的社會。
這些都為他日後一直把命運的選擇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打下了基礎。
二、居于梁山領導層之中,他為宋江做了些什麼公孫勝上梁山之後,一直穩居于領導層中。雖然到了宋江時期他的排位由第三到了第四,但沒有影響到其實質上的權力,公孫勝的威望也一直很高。
有人說公孫勝在水浒傳中的出場時間不多,存在感不強,貢獻好像也不大。實際上并非如此。
(公孫勝影視劇形象)
公孫勝在梁山确實是一個另類人物。他的核心競争力就是其高超的法術,而且這一點任何人無可替代。
公孫勝對宋江的支持和幫助,自是不言而喻。他曾多次建奇功,救梁山兄弟們于危難之中。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高唐鬥法大事件。宋江帶軍進攻高唐,被高俅之弟高廉的魔幻妖術阻攔,久攻不下,死傷多名梁山兄弟。
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宋江隻能去求助已下山回家探母的公孫勝。
(高唐鬥法網絡圖)
公孫勝經師父羅真人勸說,決定重出江湖,幫宋江解決難題。當然他也不會無視兄弟們的危難,該出手時肯定出手。
公孫勝出山後,大展其功力,操刀在天空中與敵軍打鬥。在妖人高廉準備騰雲逃跑時,公孫勝使出師父傳給他的五雷天罡正法,将其打了下來。最終他降服了妖人高廉,并助力宋江把高唐收入囊中。
這一戰讓宋江對公孫勝的實力無比信服。雖然宋江心裡很清楚,公孫勝一直有自己的想法,他很難留住其人。但是隻要公孫勝願意,宋江絕對會力保其在梁山的地位不動搖。
(公孫勝影視劇形象)
另外在芒砀山戰役中,公孫勝也是施用道術,降服了同樣會法術的樊瑞,并讓其心服口服。
為宋江後來将項充、李衮一起收歸梁山,立下汗馬功勞。可以說,公孫勝作為宋江的軍師表現出色、盡職盡責。
但是反過來說,宋江對公孫勝的使用上,就帶有明顯的功利性。用得着的時候,不惜一切代價拉過來用,反之則沒有表現出特别的誠意和尊重。
另外,公孫勝在梁山上,與吳用的配合非常默契,堪稱佳話。
(吳用畫像)
他們兩個一個是軍師,一個是副軍師,位次相鄰,但沒有任何矛盾。
吳用是智多星,足智多謀。公孫勝掌握法術,通曉占蔔,還能預測未來。他們搭檔一起,被譽為梁山“諸葛亮”。
兩人皆為開山功臣,又聯手為宋江時期的發展壯大,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公孫勝一直尊師重道,愛憎分明。他身上刻着道家思想的本質,真正能做到淡薄名利。
隻是道家人不争不搶的本性,使公孫勝在衆多水浒人物中不顯山露水,好像帶着模糊感。并且他身藏絕技,也不方便随便展示,所以頗具神秘色彩。
(公孫勝影視劇形象)
不管怎樣,公孫勝于宋江,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寶藏人才,其突出貢獻不可被抹殺。
三、道不同不相為謀,看破宋江下梁山多年的修煉使公孫勝頗具識人的眼光和能力。宋江作為公孫勝的領導,兩人又同為領導班子成員,一直以來他們表面上沒有任何沖突。
(宋江影視劇形象)
宋江是個狡猾之人,他知道關鍵時刻離不了公孫勝,所以不可能得罪一個有智慧、掌握絕技的軍師。
可是對于宋江,公孫勝是不欣賞和不認可的。不過他始終沒有語言上的表達,都落在了行動上。
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以探母為由下梁山。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告假而去,而且是長假,沒有歸期。
第一次下梁山時晁蓋還活着,公孫勝不滿宋江四處培養私黨,搞一些小動作架空晁蓋,因此借口想念家中老母,下了梁山。
晁蓋和公孫勝是生死之交。晁蓋仗義,思想簡單,他們倆一文一武,但志氣相投。可以說沒有晁蓋,就沒有公孫勝棄道從武上梁山的後話,晁蓋是他最初的領路人。
(晁蓋畫像)
所以公孫勝看到晁蓋的處境不妙,但憑其一己之力又無法幫到他,于是憤憤不平,進而萌生退意。
後來晁蓋在讨伐曾頭市一戰中,被毒箭射死,這位草根英雄結束了轟轟烈烈的戎馬一生。
公孫勝對于晁蓋的死一直心存疑問,但又抓不到任何把柄。
不過公孫勝的心,随着晁蓋之死徹底離開梁山了。特别是宋江在晁蓋死後,急于坐上第一把交椅,也讓公孫勝覺得此人不靠譜。
(晁蓋劇照)
另外,公孫勝不喜歡宋江身邊的一些人,比如粗魯莽撞的李逵等人。雖然後來因高唐事件被請回參戰,而且也參與了石碣碑定位次的整個過程,可是公孫勝早已心猿意馬。
要說公孫勝不滿宋江的根本原因,還是理念不同。
宋江是個目的性很強的人,他并不掩飾對權力的極大欲望,而且一步一步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這自然讓淡泊名利的公孫勝看不慣。
宋江後期一心想招安歸順朝廷。當然,他覺得不能永遠在梁山上當草寇的想法,也不無道理。
可是宋江還是目光短淺,其出發點也摻雜着私心雜念,而且他并不擅長聽取别人意見。
(宋江與公孫勝劇照)
相反,公孫勝足智多謀,眼光深邃長遠。他能夠預見到宋江的招安之路行不通。這種判斷靠的不是法力,而是智慧、閱曆和思想意識。總之他們二人三觀不合,道不同不相為謀。
其實公孫勝家中有老母這事人盡皆知,他的師父也一直幫其照料,故回鄉探母是公孫勝準備好的請假理由,天衣無縫還無法駁回。公孫勝最後一次下梁山,是宋江滅掉田虎和王慶之後,準備南征方臘之前。
他按照師父羅真人的叮囑“逢幽而止,遇汴而還”,認定此時是他完成梁山使命,解甲歸田之最好時機,于是決絕而去。
公孫勝下山以後,回到老家頤養天年,從此再不參與江湖之事。
(公孫勝影視劇形象)
公孫勝骨子裡帶着放蕩不羁、不受約束的基因,他向往自由随性,所以離開梁山也是必然。
隻是他與宋江的志不同道不合,是促使其離開的關鍵因素和導火索。
四、靠智慧出圈,終得自在過餘生的好結局相比一些梁山好漢的悲慘結局,諸如宋江遭陷害被毒死、盧俊義落水而亡,以及吳用的含恨自缢,公孫勝能夠全身而退,當然是既穩當又安全的好結局。
公孫勝離開梁山後,宋江征讨方臘一戰雖然大獲全勝,但兄弟們死傷極為慘重。宋江軍隊可以說大傷元氣。
(公孫勝影視劇形象)
但是公孫勝并非貪生怕死之人,他的離開隻是随了自己的心意而已。也并非是幸運躲過一劫,公孫勝是嚴肅而慎重地做出了選擇。
最後一次下梁山時,公孫勝老母年事已高,确實需要有人照料。而且他回鄉後一直侍奉母親到最後。
公孫勝這份拳拳孝心給了他好運,促其适時隐退,安度餘生。其實人如果有足夠的智慧,能夠做出正确的抉擇,那麼就能夠把握自己的命運或者結局。
(公孫勝影視劇形象)
性格決定命運。如此鮮明的性格特點,使得公孫勝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任何時候都看清現象之後的本質。
所以,當一次次面對殘酷無情的現實,公孫勝看到以一己之力無法改變。
特别是梁山小社會,逐漸變得風氣不好,領頭人宋江貪慕仕途,發展方向與公孫勝所想格格不入。
這一切讓公孫勝醍醐灌頂,他不得不放棄理想,再一次主動做出清晰的選擇。于是毅然決然離開宋江下梁山,把握住了自己的命運之舵,回到了出發點。
(公孫勝畫像)
人生有輪回,此心安處是吾鄉。公孫勝出走半生,歸來仍是道骨仙風。他曆經修煉,返璞歸真,最終求得自己追求的圓滿。這就是最好的結局吧。
參考資料:水浒傳[M].江西: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施覺民.略論公孫勝的三次下山[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 200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