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在基層)
經山曆海“隻等閑” 迎難而上振精神——看壓力下福建經濟發展如何“逆襲”
新華社福州7月24日電 題:經山曆海“隻等閑” 迎難而上振精神——看壓力下福建經濟發展如何“逆襲”
新華社記者康淼、秦宏、董建國
位于東南沿海的福建,是以制造業為主的外貿大省。去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福建省經濟發展面臨巨大壓力。
“實現偉大夢想就要頑強拼搏、不懈奮鬥。”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指引方向。
這是7月15日拍攝的福州閩江兩岸城市景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新華社記者近日深入八閩大地采訪發現,福建省以頑強奮鬥應對種種不利因素,打出扶持政策“組合拳”,搶抓“雙循環”機遇,區域均衡發展不斷推進,經濟運行呈現新動能加速聚集、新活力快速釋放的生動局面。
新形勢催生新發展:“雙循環”中覓良機
走進安踏體育位于廈門同安的智能工廠,隻見機器全速運轉,一派生産火熱的場景。“無論是基礎款的衣服,還是需要數百道工序的羽絨服,一條生産線全搞定。”工廠的生産負責人李金勝說,疫情讓人們更加看重健康,而生産智能化讓安踏效率大幅提高。上半年,安踏、FILA等品牌産品零售額均大幅增長。
安踏的強勁增勢,是福建穩住實體經濟基本盤,搶抓疫情新機遇,實現經濟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縮影。
受疫情影響,去年福建以泉州為代表的外貿大市,出口降幅一度排全國前列。今年上半年,疊加原材料漲價、人民币升值、國際貨運價格攀升等因素,福建外貿發展再迎重壓。
在福建泉州最主要的現代集裝箱港石獅石湖港,大型機械在吊裝集裝箱(2020年7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宋為偉 攝
壓力之下,政府靶向謀劃纾困政策,企業迎難而上積極融入“雙循環”格局。
“早在5月份,政府就指導我們做好出口信保工作,應對彙率上升風險。”廈門保沣實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剛說,這給企業發展吃了“定心丸”。
作為服務商貿領域的重點項目,去年底至今,泉州晉江國際鞋紡城市場采購貿易試點共完成近兩萬票,出口貨值100多億元,有力地幫助企業加快“買全國賣全球”。
“以往轉關出口多次裝卸,耗時長、成本高,通過市場采購貿易大大降低各種成本和外貿門檻。”晉江策聆國際貿易有限公司關務負責人郭慰紅說,這一新模式,使中小企業商戶也能輕松“賣全球”。
通過持續的産品創新,不斷提升市場競争力,拓寬“雙循環”之路,是福建企業逆勢保持穩健發展的“秘訣”。
“疫情以來,公司進行了‘線上 線下’模式重構,一方面通過全渠道直播的線上銷售渠道加速拓展市場,另一方面升級線下消費體驗、發力三四線城市,同時積極開拓新西蘭、阿根廷等海外新興市場。”運動品牌361°集團銷售負責人說。
開放的福建在新發展格局中不斷收獲成果。數據顯示,上半年,福建實現外貿進出口8599.6億元,同比增長39.1%,連續13個月正增長。
新布局取得新突破:山海偕行讓區域發展更均衡
“以前都在田裡收稻子、種地瓜,收入微薄。”長汀縣大埔村農民巫二秀憶苦思甜,現在他住進了新蓋的小洋房,并在家門口的紡織服裝公司上班,一個月工資5000多元。
晉江市,福建縣域經濟領頭羊,“海絲”開放前沿;長汀縣,革命老區中央蘇區,深居大山腹地。自從兩地被确定為山海協作對象以來,大批晉江企業到長汀産業幫扶,有效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
在福建晉江國際鞋紡城,一家鞋底生産企業的銷售人員在展示自主生産的氣墊鞋底(2017年4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宋為偉 攝
福建山海兼具,地區資源禀賦差異大。瞄準山區與沿海發展不平衡的短闆,福建持續大念“山海經”,實施山海協作的區域發展戰略,有力推動全方位高質量發展和老區蘇區振興。
“山海協作,把‘山’這邊的資源、勞動力、生态等優勢與‘海’那邊的資金、技術、人才等優勢結合起來,走出了一條協同發展之路。”福建省農業農村廳鄉村振興對口協作處處長陳道清說。
為從更高層面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福建又提出以福州都市圈建設和廈漳泉都市圈一體化為引擎,帶動閩東北和閩西南兩個協同發展區加快發展。記者采訪發現,從基礎設施聯通、産業配套協作、公共資源共享和生态保護協同等方面,兩個協同發展區正展開深度融合。
在廈漳泉都市圈,廈門和泉州共建廈泉(安溪)經濟合作區,形成湖裡園、思明園兩大園區,廈門和漳州共建廈漳經濟合作區等園區,推動産業聯動和跨區域合作。
在九牧衛浴位于泉州南安的智慧工廠裡,5G 大數據技術運用到施釉、成型、包裝等馬桶制造全流程。九牧集團總經理林孝山說,公司在廈門成立了全球運營中心、研發創新中心,而将制造工廠設在泉州各地。“這樣既能發揮廈門的城市品牌和科研優勢,又能享受泉州的制造業配套優勢。”
在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智能機器人在福建省首家5G智慧陶瓷工廠——九牧永春智慧制造産業園區101#智慧工廠運送潔具(1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宋為偉 攝
新動能塑造新優勢: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在福州濱海新城,網龍網絡公司全球最大的數字教育資源生産基地正在建設。目前,網龍的教育版圖已覆蓋全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用戶超過1億。
“疫情期間,各國紛紛将傳統課堂搬到線上。”網龍CEO熊立說,網龍正憑借智慧教育雲平台等拳頭産品,将“數字教育的中國方案”推廣全球。
這是2020年4月13日拍攝的建設中的福州濱海新城(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作為“數字中國”發源地、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國家生态文明試驗區,福建正立足自身特色優勢,謀劃做好數字經濟、海洋經濟和綠色經濟“三篇文章”,加快培育經濟新增長點,打造競争新優勢,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福州市借助“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金字招牌,先後簽約300多個數字經濟項目,引進百度、京東等一批龍頭企業,推動華為、騰訊、字節跳動等在福州建設區域總部。當前福州數字經濟規模達到4600多億元,占GDP比重超過45%,是名副其實的經濟“引擎”。
在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的恒申控股集團與德國卡爾邁耶集團的聯合研發中心,工人在德國進口的紡織設備旁作業(2018年11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宋為偉 攝
“‘數字福建’建設将為經濟發展注入澎湃動力。”福建省數字辦主任陳榮輝表示,通過全力打造“數字應用第一省”,到2022年,福建數字經濟增加值将達2.6萬億元以上,GDP占比達50%以上。
深挖“藍色”“綠色”資源,讓福建的海洋、生态優勢更加得到彰顯。
6月25日,嘉賓拼接風能葉片模型慶祝艾爾姆風能葉片制品福建工廠正式投産。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6月25日,艾爾姆風能福建工廠在福清江陰的福建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産業園正式投産。不久的将來,全球領先的107米長葉片将在産業園量産并銷往世界各地。“我們将持續完善和開發技術領先的超長海上風電葉片,以打造更具競争力的清潔能源。”三峽福建能投公司有關負責人說。
這是5月28日拍攝的華電福清海壇海峽海上風電項目首台海上風電主控系統國産化機組(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目前,福建已形成風力發電機、風機結構件、風機總裝、葉片生産的全産業鍊生産格局,實現海上風電高端核心裝備全部本地造。在福建的建設計劃中,未來3年将有320多項、總投資近萬億元的海洋經濟項目落地。
這是福清興化灣海上風電場10兆瓦風電機組葉片吊裝現場(2020年6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這是3月9日拍攝的福建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産業園一角(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在福建采訪,記者也不斷感受到“兩山”轉化的創新路徑。
今年5月份,全國首批林業碳票在三明市簽發,并達成收儲協議和首單林業碳票授信貸款協議。福建金森碳彙科技有限公司收儲了當地常口村等三個主體碳減排量18294噸,并向興業銀行質押授信貸款額度500萬元。
在福建省三明市将樂縣高唐鎮常口村,村民在金溪捕魚(2020年11月2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宋為偉 攝
“村裡一棵樹沒砍,但賣出了14萬多元。”三明市将樂縣高唐鎮常口村黨支部書記張林順說,這實現了企業、村民、生态環境等多赢局面。
當前,福建正依托“綠色”優勢,構建綠色制造體系,打造綠色産業基地,持續推進生态産品價值實現機制建設。清潔能源、儲能産業、林業碳彙等新興産業,奏響福建全方位高質量發展的動人樂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