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了很遠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這份博士學位論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載求學路,一路風雨泥濘,許多不容易。如夢一場,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團聚過。”
近日,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一博士論文的緻謝部分在網上引發熱議。作者在《緻謝》中回顧自己如何一路走出小山坳、和命運抗争的故事,打動了大批網友。
作者在上述博士學位論文的《緻謝》中寫道:“出生在一個小山坳裡,母親在我十二歲時離家。父親在家的日子不多,即便在我病得不能自己去醫院的時候,也僅是留下勉強夠治病的錢後又走了。我十七歲時,他因交通事故離世後,我哭得稀裡糊塗,因為再得重病時沒有誰來管我了。同年,和我住在一起的婆婆病故,真的無能為力。她照顧我十七年,下葬時卻僅是一副薄薄的棺材。另一個家庭成員是老狗小花,為父親和婆婆守過墳,後因我進城上高中而命不知何時何處所終。如兄長般的計算機啟蒙老師邱浩沒能看到我的大學錄取通知書,對我照顧有加的師母也在不惑之前匆匆離開人世。每次回去看他們,這一座座墳茔都提示着生命的每一分鐘都彌足珍貴。”
“人情冷暖,生離死别,固然讓人痛苦與無奈,而貧窮則可能讓人失去希望。家徒四壁,在煤油燈下寫作業或者讀書都是晚上最開心的事。如果下雨,保留節目就是用竹筍殼塞瓦縫防漏雨。高中之前的主要經濟來源是夜裡抓黃鳝、周末釣魚、養小豬崽和出租水牛。那些年裡,方圓十公裡的水田和小河都被我用腳測量過無數次。被狗和蛇追,半夜落水,因蓄電瓶進水而摸黑逃回家中;學費沒交,黃鳝卻被父親偷賣了,然後買了肉和酒,都是難以避免的事。”他回憶道。
除了生活中的貧困,還有精神上的刺激也讓作者難以忘卻:“人後的苦尚且還能克服,人前的尊嚴卻無比脆弱。上課的時候,因拖欠學費而經常被老師叫出教室約談。雨天濕漉着上課,屁股後面說不定還是泥。夏天光着腳走在滾燙的路上。冬天穿着破舊衣服打着寒顫穿過那條長長的過道領作業本。這些都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如果不是考試後常能從主席台領獎金,順便能貼一牆獎狀滿足最後的虛榮心,我可能早已放棄。”
從炬光鄉小學、大寅鎮中學、儀隴縣中學、綿陽市南山中學,到重慶的西南大學,再到中科院自動化所,“一直盼着走出大山”的他已記不清有多少次因為現實的壓力而覺得快扛不下去了,他的信念很簡單:“把書念下去,然後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緻謝》結尾,他寫道:“理想不偉大,隻願年過半百,歸來仍是少年,希望還有機會重新認識這個世界,不辜負這一生吃過的苦。最後如果還能做出點讓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這輩子就賺了。”
01四川小山坳走出的中科院博士
公開資料顯示,黃國平2014年進入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攻讀博士研究生,成為該研究所研究員宗成慶的指導學生,其研究方向為模式識别與智能系統。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10月,是我國最早成立的國立自動化研究機構和最早開展類腦智能研究的國立研究機構,該研究所具有從智能機理、智能芯片、智能算法到智能系統完整的學科分布和優勢領域。
其中,模式識别國家重點實驗室籌建于1984年,1987年8月正式對外開放,同年12月通過國家驗收,是由國家計委投資籌建的第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之一。該實驗室以模式識别基礎理論、圖像處理與計算機視覺以及語音語言信息處理為主要研究方向,研究人類模式識别的機理以及有效的計算方法,為開發智能系統提供關鍵技術,為探求人類智力的本質提供科學依據。
據澎湃新聞,2017年從中國科學院大學畢業後,黃國平已赴騰訊就職,在該公司人工智能實驗室“騰訊AI Lab”擔任高級研究員。
02 網友:窮且益堅 不墜青雲之志
還有知乎網友評價:
他把自己活成了光
把書念下去
然後走出去
不枉活一世
祝願我們都能
追着光,靠近光
成為光,散發光
來源| 中國青年報、澎湃新聞、四川日報
來源: 南充播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