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是地球唯一的衛星,也是航天大國競相研究的重要天體。從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前蘇聯和美國開展了如火如荼的“太空競賽”,向月球發射了大量探測器,美國先後将12名宇航員送上月球表面,為人們近距離了解月球奧秘奠定了基礎。
2007年,我國随着嫦娥一号的成功發射,從此也拉開了獨立自主開展空間探測的序幕。十多年來,我國一共發射了五枚月球探測器,順利完成月球探測“繞、落、回”的既定目标。
月球背面的“神秘”
受到地球潮汐鎖定的作用,月球的自轉周期與繞地球公轉的周期一緻,從地球上看,月球始終隻有一面沖着地球,這造成了很長時間以來,人們對月球背面的情況知之甚少。
直到上世紀50年代末,随着人類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前蘇聯發射了月球3号探測器,才飛到了月球背面,首次拍攝到月球背面的照片。此後,雖然人類又向月球發射了諸多探測器,包括宇航員在月球登陸,選擇的着陸點都是月球正面。
之所以沒有選擇在月球背面着陸,最關鍵的因素就是通訊的障礙。如果飛到背面,沒有必要的輔助設施傳輸信号,那麼探測器和地球之間的通訊,就會被月球所阻擋,難以在人為控制下使探測器安全着陸,同時也不能向地球傳輸信号,探測就失去了意義。
嫦娥四号探測器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國在成功發射嫦娥3号,實現探測器在月球軟着陸的基礎上,于2018年發射了鵲橋号中繼衛星,該衛星運行在地球和月球之間的第二拉格朗日點附近,可以為地球與月球背面的通訊搭起有效的橋梁。
準備工作做好後,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探測器成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号乙運載火箭發射升空。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測器成功在月球背面軟着陸。這是人類首次實現探測器在月球背面着陸,我國完成了一項舉世矚目的壯舉。
嫦娥四号着陸器除搭載了“玉兔二号”月球車以外,還攜帶了一個金屬罐,裡面裝滿了從地球帶上去的土壤,通過自動控制系統對其進行澆水後,金屬罐裡長出了月球上第一片植物的嫩芽。
截至目前,玉兔二号月球車仍然在月球表面“超期服役”,累計行進長度超過了620米。
月球艾特肯盆地從嫦娥四号探測器以及玉兔二号發回的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出,月球背面的地形地貌與正面截然不同,表面被密密麻麻的隕石坑所覆蓋,很少存在着正面廣袤的平坦月海。這些數量衆多的隕石坑,成為阻擋小行星撞向地球的生動寫照。
在無數隕石坑中,面積最大的是位于月球南極的艾特肯盆地中,該隕石坑直徑達到了驚人的2500公裡,幾乎達到了月球直徑的70%。
科學家們通過深入分析,認為艾特肯盆地的行程時間,大約在42.5億年以前,也就是在月球剛形成不到3億年時,遭到了一顆直徑至少200公裡巨大小行星的猛烈撞擊。由于撞擊角度很小的原因,形成的隕石坑深度不大,隻有13公裡左右,不過這個深度,也能夠使該隕石坑成為月球深度最大的撞擊坑。
在撞擊釋放巨大能量的作用下,月球内部大量物質被抛灑出來,濺落在盆地表面,覆蓋面積非常廣闊。所以,艾特肯盆地中,隐藏着月球最為古老的曆史信息。
盆地下埋藏着巨大的金屬物體在玉兔二号月球車在月背探測期間,發現了這裡的重力數據,與之前探測的月球正面數據有着很大的異常,偏高了很多,而由月球表面普遍存在的玄武岩,推導出來的地下物質密度,不可能創造出這麼大的引力。因此,科學家判定,在艾特肯盆地下面300公裡的範圍内,極有可能埋藏着一個巨大的金屬物體,質量約為2200萬億噸。
那麼,這個巨大的金屬物體是怎麼來的呢?科學家判斷,和形成這個巨大撞擊坑的隕石密切相關。
在太陽系形成初期,星際空間中存在着大量重元素物質,這些物質是由上一任大質量恒星在超新星爆發後所形成的,重元素物質以鐵和鎳等為主,這些重元素物質通過漫長的聚集和沉降,逐漸形成了衆多岩質天體的核心,像地球、火星、金星等行星的内核,都是這種情況。
而那顆直徑200公裡的小行星,其内核也是由鐵鎳構成,撞擊月球後,這個巨大金屬核就被埋入地下。由于撞擊的時間很早,這個金屬核還沒有來得及沉入月球中心,後來在月球快速冷卻後,一直“懸浮”在月球的月幔之中。
通過對艾特肯盆地的深入研究,我們勢必會對月球的古老曆史有一個更加準确和全面的認知,而目前能夠持續深入開展這方面研究的,隻有我國,隻有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期待着它們能為我們帶來更多的好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