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老北京的小吃之一,多為回民所制售。其大若銀元,高高的有半個拳頭大小。像個舊時用高粱葉擰的粗繩,再盤起而做成的“墩子”(當座兒使),故此得名。它顔色白淨,沒有心餡,甜香可口,滋味頗佳,不像别的糖物兒使人發膩。過去小吃店或燒餅鋪全制售此物,今已不多見。在闊别此物二、三十年後,筆者在東四牌樓大街近牌樓(已拆除)路西的瑞珍厚回民飯館見到此物,買了幾個吃,其味兒還與過去差不離。
瑞珍厚也是北京城中有點名氣的回族飯館,門口設有“小吃部”,多賣些舊日小吃,很受老北京人歡迎。還是那句老話:“要解饞上瑞珍厚,沒錢的吃墩兒饽饽,有錢的吃涮肉。”昔日,在西直門外大街路北有一家小店,專門制賣墩兒饽饽,除零售外還兼營批發。每天有城外小販來此趸墩兒饽饽賣。他家的墩兒饽饽做得樣兒好,不破不裂,且内中有香甜味兒,雖不濃,但合人口味。正面印上一個紅方兒,外觀甚美。
其貨遠發到東北旺、西北旺村。小販們總好吆喝:“西直門的墩饽饽,好吃又便宜……”到郊區昌平一帶,此物雖也由回民制售,但就有些“農村氣”了——個兒大,實惠得很。在村中小吃挑子上買兩套燒餅夾果子,就能當一頓飯了。再買幾個大墩兒饽饽當夜宵,就是村中小康人家好吃喝的水平了。記得,皇莊子的帳房先生總買幾個墩饽饽當夜宵,他常說:“吃了墩兒饽饽發胖,不長個兒!”因為他太瘦小了。
本文首發于公衆号“北京脈搏”,如需轉載請至公衆号後台聯系。歡迎關注官微:beijingmaib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