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本姓公孫,是衛國公室的遠系公子,從小喜歡法家刑名之學,後投身衛國相公公叔痤的門下,任中庶子。公叔痤臨終前把他推薦給魏慧王,魏慧王不納。于是西行入秦,通過賄賂秦孝公的寵臣景堅,見到了孝公,他向孝公上富國強斌之策,被任命為左庶長,主持變法。 殊不知,在中國變法談何容易,因為祖宗之法不可變,變法就是跟列祖列宗過不去。于是孝公安排了世族代表甘龍、杜摯與商鞅當場辯論。
商鞅面對責難,慷慨陳詞:禮制、法度都是因時而定,政令要符合實際需要。要想富國強兵,就必須打破古人的條條框框。既然曆史已經證明了,不法古的湯武能成就大業,而不改變禮法的夏商卻滅亡了,那麼變法也就沒條件可講了。
在論辯中大獲全勝的商鞅被任命為左庶長,一場壯懷激烈的變法就此展開。商鞅拿出了最現實又最速效的解決方案,那就是“農戰”二字,并以國家意志來強力推行,手段之強硬、态度之堅決,亘古未見。新法一經頒布,就遭到了保守派的頑固抵制,為了推行新法,商鞅不得不用血腥來樹立威嚴。
太子觸犯新法後,因是國家儲君,不能用刑,商鞅就讓太子傅公子虔和太子師公孫賈代為受過,一個處以刖刑(砍腳),一個處以黥刑(在臉上刻字塗墨)。新法實行四年後,公子虔再次犯法,商鞅竟然割掉了他的鼻子(劓刑)。于是“秦人皆趨令”,再也不敢批評新法。 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怯于私鬥,鄉邑大治”,一些原來批評變法的人,又改口說變法的好話,這等于是向商鞅認錯了。不料,心狠手辣的商鞅将這些人全部發配遠方,從此以後,秦國再沒人敢批評政令。
商鞅變法之所以成功,很大的原因是秦孝公的無條件支持。秦孝公英年早逝之後,已經醞釀了20年的風暴驟然來臨。還有當年上揚對太子的老師加以酷刑,沒有給太子面子,現在當了大王的太子也對其仇視,再加上對商鞅恨之入骨的貴族們乘機告發商鞅謀反,失去後台老闆的商鞅逃到了函谷關,想住客店卻沒有證件,店主不敢收留他,因為按照商君制定的法律,留宿沒有證件的客人,要受連坐之罪!商鞅喟然歎曰:“嗟乎,為法之弊,一至此哉!”他走投無路,隻好回到封地,倉促地組織了一支人馬,起兵造反。戰敗後,秦惠文王對他實行了嚴酷的車裂之刑,告誡世人“莫如商君反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