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鑄造的“九鼎”,是幹啥用的,到底是什麼樣子,又為何離奇的失蹤?
鼎,對于一個中國人來說,根本就不陌生!
從一般人的角度來說,鼎就是老祖宗們煮飯的工具而已。說得内涵一點,鼎還是一種宗廟祭祀的工具。
對于普通的鼎,大家其實也不是很感興趣,但是在公元前4000年前,大禹治水成功之後,中國社會制度,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從大禹開始,夏王朝成立。
夏建立之後,部落聯盟,變成了王朝統治,大禹将整個國家,劃分為九個州。
随後,夏禹下令,鑄造九鼎,作為九州和王權的象征。
夏禹将天下劃分為九州,是一個了不起的政治舉措。
《左傳》中這樣記載:
芒芒禹迹,畫為 九州,經啟九道。民有寝廟,獸有茅草。各有攸處,德用不擾。
翻譯為現在的話就是:
大禹建立夏朝之後,将整個國家劃分成九個州,從而進行分層有效的管理。在這個基礎上,又修建了九條大道,将其連接起來。
從此之後,百姓有了固定的住所,祭祀的廟堂,野獸也有茂盛的野草栖息。百姓和野獸,在各自的區域内活動,彼此和諧共存,互不打擾。
大禹化九州,這個事件,并非子虛烏有,且有大量的史料證實。
《詩·商頌·玄鳥篇》載:“方命厥後,奄有九有。”同書《長發篇》說:“帝命式于九圍。”
這裡的“九有”“九圍”就是九州的意思。另外,在春秋時期的《叔夷鐘銘文》說:“赫赫成湯,有嚴在帝所,溥受天命,剪伐夏後,敗 厥靈師。伊小臣唯輔,鹹有九州,處禹之堵。”
這個史料大意是:成湯有天帝護佑,剪滅夏師,獲得九州的統治權,甚至将國都,也搬遷到大禹居住的地方。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商朝沿用了夏朝,将天下劃分為九州的政治舉措。
夏禹鑄造“九鼎”,《左傳》中有詳細的記載:
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 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 逢之。用能協于上下,以承天休。
大體的意思是:
九鼎上,鑄造的圖像“有國名,有山川,有神靈奇怪等”,國名就是九州的名字。圖像更具有含義“用能協于上下,以承天休”,就是說,地上的人,可以通過鼎于天地、人神進行溝通,獲得庇佑。後面這一點,其實也是夏禹鑄鼎的真正目的。
九鼎的作用,不僅能溝通天地,還是人神宗教的法器,更是人間九州、王權的象征。作為夏商周三個朝代的傳國重器,是什麼時候消失的呢?
商朝滅掉夏之後,遷都西亳。
《左傳》中記載:桀有昏德,鼎遷于商,載祀六百。
《竹書紀年》說:“商湯‘二十七年,遷九鼎于商邑’。”
這裡的“商邑”也就是西亳。
很明顯,九鼎從夏朝延續到了商朝,跟随商朝國都的不斷變遷,九鼎也随之遷移。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後,建立周朝。
《左傳》記載:“武王克商,遷九鼎于洛邑。”
很明顯,周朝建立之後,依舊延續了九鼎王權制度,并且準備建都于洛邑。
在以後的曆史文獻中,九鼎出現了好幾次!
比如,王“定鼎于郏鄏” ,楚莊王“問鼎”周疆,秦興師“而求九鼎” ,秦武王舉鼎“絕膑而死” ,秦昭王“取九鼎寶器”。
再到後來《史記》中記載:戰國末年,周王朝統治名存實亡,公元前256年,秦昭王滅掉西周,獲取了九鼎寶器。
可歎的是,自此之後,再無九鼎記載,是隐藏還是湮滅,不可而知!
夏朝至今,已經有4000年的曆史,九鼎到底是什麼樣子,大小如何?如今已經很難知道,我們隻能從出土的夏商周時期的銅鼎,去窺見其形狀,大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