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的諸葛亮有着天下奇才的美譽。他是賢臣,也是忠臣,更是權臣,他以一已之力在三國中演繹了一段不朽傳奇。那麼劉備死後,蜀漢格局大變樣,繼任皇帝劉禅給他這位漢家丞相,究竟授予了什麼樣的職權,其中又有什麼樣的深層次玄機呢?這是必須破解的一個大謎團。
根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劉備在下達任命策書的同時,又針對諸葛亮的職權,宣布了如下配套性诏命:
以丞相錄尚書事,假節。
短短九個字,含義卻非常豐富。具體來說,這是對諸葛亮的官銜、職權、威權三大重要方面,做出了充分而明晰的界定。下面逐一說明之。
其一,此處的“丞相”,是諸葛亮正式的官銜,也就是所謂的“本職”或者“本官”。這一正式官銜,主要決定了他官階級别的高低、領取俸祿的多少以及相關待遇的等級等方面。
古代封建王朝集中在君主手中的皇權,是國家機器權力系統的核心部分,實際上由三部分構成:決策權、審批權和執行權。
大體說來,在三國之前,西漢時期實行丞相執政制,丞相是中央行政系統的首腦,朝廷百官之首,對皇帝負責,一般隻設置一人,有時也稱為相國。由于對權力沒有非常明确的劃分,丞相不僅掌控了三大權力之中的執行權,有時還參與決策權和審批權,這樣就對君主本人的皇權構成了潛在的威脅。
劉秀建立東漢王朝之後,開始強化君主的皇權:革除丞相執政制,改用新的三公執政制。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作為朝廷第一等的大臣,分工共同執掌朝政。三公分享了原來隻屬于丞相一人的權力,權力發生分散,一人壟斷權力從而威脅君主皇權的可能性就大大減小了。
諸葛亮就任丞相之時,蜀漢王朝的職官系統設置,可謂西漢和東漢兩種制度兼而有之的格局。任命諸葛亮為丞相,作為朝廷百官之首,這明顯繼承了西漢的丞相制;與此同時,又任命了許靖為司徒,這又繼承了東漢的三公制。為何蜀漢要采用這種特殊的官制格局呢?
深層次的玄機,是在現實政治利益的分配上,能夠對王朝的兩大基本支持勢力做到兼顧而不偏廢。當初劉備從荊州帶到益州來的嫡系部屬,可以稱為“備系”;攻占益州之後,從劉璋手中接管過來的雜牌部屬,可以稱為“璋系”。先把“備系”的領頭人物諸葛亮安排在掌控實權的首輔大臣丞相的位置上,再把“璋系”的頭号老資格名士許靖安排在榮譽性執政大臣司徒的位置上,就可以使得兩大派系的力量,在表面上和現實政治利益的分配上,達到大緻的平衡。
其二,诏命中的“錄尚書事”,則是當時職官制度中一種極為特殊的名号。此處的“錄”,含義是過問和處理。擁有這一名号的大臣,就具有過問和處理中央尚書台軍國機要事務的特殊職權。
當初東漢光武帝在施行三公執政制的同時,還對執政三公的權力進行了實質上的“抽空”。而具體的措施,就是把軍國機要事務的掌管和處理,放到了皇帝身邊的尚書台,以便近距離掌控之。
所謂“尚書”,原本的含義是管理文書。尚書台最初是皇帝身邊負責文書收發之類的普通服務性機構,并無太大的權力。但是,光武帝将其改造為軍國機要事務的處理機構之後,尚書台就變成朝廷實際上的機要中樞。這樣一來,他就至少把三大權力之中的決策權和審批權,緊緊抓在自己的手中了,所以史書對此的形容是“雖置三公,事歸台閣”。台閣者,即尚書台的别稱也。也就是說,東漢設置的三公,其實隻是名義上的執政大臣,而實權卻在尚書台。後來清朝設置的“軍機處”,實際上就類似東漢光武帝設置的尚書台。
但是,對特别信任的大臣,皇帝有時會給予“錄尚書事”的特殊名号,從而賦予他過問軍國機要事務的特殊職權,成為實際上的宰相。如今的蜀漢王朝,将這一特殊的名号也繼承了過來,并且立即用到了首任丞相諸葛亮的身上。
按理說,蜀漢王朝既然繼承了西漢的丞相制,而丞相乃朝廷百官之首,其職權按照《漢書》所言,是為皇帝“助理萬機”。因此,諸葛亮就任丞相後,他本就可以參與軍國的機要事務,似乎并不需要再加上一個“錄尚書事”的名号,然而劉備卻硬是給他加上了。這當中也有玄機嗎?回答是有。
東漢時期常見的“錄尚書事”名号,接受者通常都不是丞相職務的正式擔任者,因為東漢在正常時期根本就沒有設置丞相。如今的蜀漢王朝,在朝代銜接的順序上聲稱接續了東漢,但在官制的采用上又直接跳過了東漢,繼承了西漢的丞相制,如果在這時不給諸葛亮加上“錄尚書事”這一名号的話,就有可能引起公衆的誤解了。什麼誤解呢?就是會以為他這源自西漢的丞相官銜,并沒有權力去過問從東漢才開始掌控軍國機要事務的尚書台。現今給他明确加上這一特殊名号之後,就完全不會出現類似的誤解了。
另外還有很微妙的一點,就是蜀漢尚書台的長官尚書令,最初是由法正擔任的。現今賦予諸葛亮上述職權,實際上就把此前法正擁有的權力歸并到諸葛亮的手上了。這一點對于諸葛亮而言,可以說是相當的重要;從另一方面來看,也可以看出劉備對他的極度信任。
其三,诏命中所謂的“假節”,也是當時職官制度當中的專用詞語,意思是授予節旄。這裡的“假”,不是“真假”的假,而是一個動詞,意思是給予;節,乃當時封建王朝統一制作的一種特殊器物,采用竹管和牦牛尾制成,也稱“節旄”,是皇帝授予威權的特殊象征。當時負有特殊使命的臣僚,皇帝會授予節旄,稱為“假節”,從而表示他是奉天子之命辦理公務的特殊官員,以此來增強其身份的權威性。由于皇帝派出的特使,往往都要持有“節旄”,故而衍生出“使節”一詞。
總而言之,接到配套性的诏命之後,諸葛亮就以丞相的身份,持有節旄,開始總管尚書台的軍國機要公務,成為蜀漢王朝名副其實的朝廷百官之首或首輔大臣。
諸葛亮之所以會被新皇帝劉備賦予極大的職權和責任,其實還有另外一層重要原因,即現實局勢的緊迫需要。因為當時的劉備馬上就要舉全國之力,親率大軍,東下三峽,進攻孫吳,去為被孫吳襲殺的關羽複仇,收複荊州失地。他必須物色一位同時具備三個“絕對”條件的大臣,來為他鎮守如今蜀漢王朝僅有的一塊地盤,也就是益州。一是此人絕對忠誠,一點也不會讓他放心不下;二是此人絕對能幹,一點也不會讓前線缺乏兵員和物資的供應;三是此人絕對有威望,一點也不會使後方出現人心浮動或社會動亂。
環顧當時的蜀漢朝廷,除了諸葛亮,還真找不出第二個合适的人選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