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衛國的州籲殺死哥哥衛桓公,自立為國君。
州籲驅使百姓去打仗,激起人民不滿。他擔心自己的王位不穩定,就與心腹臣石厚商量辦法。
石厚就去問父親一一衛國的大臣石碏(què),怎樣鞏固州籲的統治地位。石碏對兒子說:“諸侯即位,應得到周天子的許可,他的地位就能鞏固。”石厚說:“州籲是殺死哥哥謀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許可,怎麼辦?”石碏說:“陳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陳衛又是友好鄰邦。”石厚沒等父親把話說完,搶着說:“你是說去請陳桓公幫忙?”石碏連連點頭。
州籲和石厚備了許多禮物,卻被陳桓公扣留了。原來,這是石碏的安排。
衛國派人去陳國,把州籲處死。衛國的大臣們認為石厚是石碏的兒子,應該從寬。石碏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陳國去,把石厚殺了。史官認為石碏殺了兒子是“大義滅親”。
這就是典故“大義滅親。”它是指為了維護正義,對犯罪的親屬不徇私情。
這樣的事情你做得出來嗎?中國有古語:“虎毒不食子”、“兔子不吃窩邊草”,哪位父母不疼自己的孩子,怎麼忍心下得去手?但是我們為人處世也要有自己的原則。對親近的人如果放于放縱,其實就是在害他。所以,對于滔天大罪絕不能容忍,而石碏就是這樣的人,算得上一位君子,但他絕不算賢德的人,因為他教子無方,從這個典故裡,也可以受到很深的啟迪。
1.作為父母一定不可以放縱自己的兒女。
石碏是衛國大夫曾經勸谏衛莊公,希望教育好莊公之子州籲。他的确是一位忠臣,但卻算不上賢臣。
他隻勸谏自己的君主不可放縱自己的兒子,卻沒有教育好自己的兒子石厚,以緻于他勾結州籲弑式兄繼位,是個不稱職的父親。雖然最後大義滅親殺死了逆子,但如果他之前教育得體,也就避免了這麼多悲劇的發生。
以史為鏡。對于子女的教育,有的父母是用暴力,過于苛責;有的父母是寵愛,過于放縱,這兩種方式都不正确。
《正面管教》裡為告訴我們要慈善而堅定。也就是說我們要把握好尺度,孔子推薦中庸之道,過猶不及。
比如,孩子和你說了謊話你如何教育孩子呢?是罵他一頓甚至動用武力,還是聽之任之,不管不顧?這兩種方式都不正确,一種是嚴厲的懲罰型,另一種是放縱的溺愛型。
我們首先要問清孩子說謊的原因。然後注意自己溝通的方式。說話口氣要平和,不要吼叫,給孩子和善、受到尊重的感覺。但也有堅定,目光神态要嚴肅,要他感到自己做錯了事情,就要負責任。
你可以這樣說:寶寶,你所遇到的事情媽媽也經曆過。但是,媽媽不希望你說謊,這點媽媽有些生氣。媽媽希望以後不要再發生了。坐下來,你能告訴媽媽,下回要是遇到同樣的問題你打算怎麼做呢?
當孩子犯錯之後,我們要讓孩子參與進來,幫助孩子分析錯誤的原因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但重要的就是讓孩子參與進來,這樣孩子才會得到成長。
幫助孩子提高自己的認知,讓他們學會辨别是非,不至于犯大錯誤。
作為父母也要以身作則,自己要做孩子的榜樣,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
2.要有一顆正直的心,不為私利所動。
做任何時候都要問問自己是否合理?尤其是對于自己最親近的人當他們有不足和錯誤,絕對不能放縱。
被稱為聖賢的堯帝在一次部落會議上,請求大臣為他推薦一位可以統領百官,幫助他完成統一天下的人。
當時,許多人都推舉堯的兒子丹朱。但是,堯帝卻說:丹朱愚笨,性情又暴躁,不可以委以重任。而通過多方面的考驗,堯卻把帝位禅讓給了舜。這樣賢德的人,百姓怎麼不擁戴?
如果你是一名領導,可以安排親近的人,但也要有原則講底線。
一天,名女子闖入了總裁辦公室,怒斥道:“你為什麼把我們開除?我為公司作了多少貢獻,而且咱們還是親戚!”
總裁也氣憤地說:“我為什麼開除你,你自己心裡沒數嗎?”
原來,總裁前兩天碰見公司一名員工,連連對他道謝,因為自己的父親前段時間住院,總裁向他提供了5000元的慰問金。總裁楞了一下,因為這筆慰問全他交給了自己的表姐,那是自己姑姑的女兒,從公司創業時就跟随自己了,所以,總裁十分信任她,把20000元交給了她,要她轉交給這位員工,沒想到她居然從中克扣了這麼多。他憤怒地說:“無論你過去有多大的功勞,這樣的事情絕不容發生。你連做人都不會,還做什麼事。把你貪污的錢全部還給人家,然後去人事部辦理離職吧?”他表姐無言以對。
這樣的老闆這種大義滅親的行為,着實讓人欽佩。因為這的确需要勇氣。要放下面子,親情的關系需要維系,但是為人的準則卻不能放棄,左右為難。權衡利弊,敢于這樣做,絕對需要一顆正直的心,把自己的利益抛到腦後。也是我們學習的标樣。
3.不要被欲望所迷惑。
這個典故中的兩個人物州籲和石厚,他們之所以會有悲慘的結局就是被膨脹的欲望所迷感。州籲争權奪利,卻弑兄奪位。
我們不要做那個不知足的人,因為欲望會讓我們不斷地僭越,把禮義廉恥抛到腦後。
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握好做人的尺度,絕對要把法規法制放在心中,不要做違法之事。想想那些犯了重罪的人,他們終日不可安甯,生活在驚恐之中,最後落入法網之後,很多人卻說如釋重負,輕松了許多。人有所欲望沒有錯,但不要讓它無限膨脹,否則總有一天會害了自己。
總結:從這個典故裡我收獲到了:
1.作為父母,自己要以身作則,其次,要對孩子所犯的錯誤給予和善且堅定的溝通,讓Ta參與到讨論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2.要做一個正直的人,即使對方與自己關系親近,對挑戰為人準則和底線的人也不能放縱。
3.我們自己一定不要被欲望所控制,要時刻把禮義和法則牢記心中,不做越禮之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