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人問,博物君,這個蟲是害蟲還是益蟲?如果是害蟲我就殺了它。
首先,害蟲和益蟲完全是針對人類而言的,在人類出現前,蟲子不分正邪兩派,大家都是一樣渾渾噩噩面無表情地活着。等到人出現了,在山洞口種了一片莊稼,蝗蟲一看,哇,以前我得爬半天才能吃幾口的食物,現在有這麼大一片,不去吃等什麼?這種做法太合理了,我要是蜈蟲我也這麼做。但作為人類,自然不能忍受其他物種搶自己的勞動成果,所以蝗蟲是害蟲,踩死!螳螂抓蝗蟲,螳螂是益蟲,保護!這種做法也太合理,我要是人類我也這麼做(本來就是)。此時的人蟲關系,就像牛趕走身上的蒼蠅卻允許牛棕鳥站在背上一樣,是合乎自然之道的。
随着人逐漸占領世界,更多的蟲子被卷入了人類社會,害蟲名單也越來越多。人類不得不研究出各種辦法來殺掉害蟲,漸漸殺紅了眼。在發明了高毒農藥後,人們殺死了更多害蟲,卻也毀掉了益蟲土壤和水,造出了“寂靜的春天”。這時的人蟲關系是失衡的。
但現在,人們找到了更為健康的辦法,開始允許一定量的害蟲存在于田裡,這個量經過測算,也就是被害蟲吃掉的損失要小于防治成本。有了害蟲,還能吸引益蟲代替一部分農藥使用。害蟲不再被妖魔化,甚至人們發現,有些害蟲其實能當益蟲用。比如錘脅跷蜻,以前以為它吸食柿樹汁液,後來發現這種吸食危害并不大,反而它還能捕食危害更大的葉蟬。這樣的人蟲關系才趨于理性。
但我們的教育有些落後于這個時代,依然把害蟲益蟲宣傳得泾渭分明,而且見到害蟲就要殺無赦。在幾十年前,這麼宣傳是可以的,因為當時溫飽還沒解決,農業還不發達,一場蟲災就可能造成嚴重後果,而且衛生條件也不好,所以需要全民消滅害蟲。但如今不同了,這些問題都有專人解決,我們不必抱着“為民除害”的責任心了。
而且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我們身邊的生機越來越少。以前,天牛被宣傳成害蟲,但現在,很多孩子甚至從沒見過天牛。在這種“生态荒漠”裡,如果你好不容易發現隻天牛,一百度發現它是“害蟲”然後大義凜然地處死它,未免有些迂腐了。一棵大樹裡有幾隻天牛幼蟲很正常,樹一般也不會死。它吃它的樹幹,和你有什麼關系呢?也許它是你這片街區最後的一隻天牛也說不定。
當然,也不是讓大家從此就不殺生了,我們的原則應該是:隻要它們不傷害你自己,就不要傷害它們。你家的蟑螂請随便殺,因為它對你健康有威脅。而看到一隻夾竹桃天蛾幼蟲,是的它是害蟲,它會吃夾竹桃,可綠化帶很多夾竹桃,讓它吃幾片葉子何妨?随它去吧。文章摘選自《博物君式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