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塵女畫家》是馬蘭與黃新德繼《龍女》之後參演的第二部舞台劇,1984年11月參加安徽省首屆戲劇節,獲得劇本二等獎,演出一等獎。說來大家可能不信,這部脍炙人口流傳甚廣的經典作品隻排練了短短二十幾天就上台演出了!
黃新德在回憶錄《萍蹤浪迹幾度秋》中寫到:
「藝術就是那麼怪!往往在一部作品上花費了大量的精力、财力、人力、物力,對其抱有較大希望,結果常常事與願違,不僅達不到先前所追求、所預期的目标,甚至帷幕未降,杯酒尚溫,便偃旗息鼓了。
而某些沒有什麼花費,投入極少,初衷和預期都不那麼明确和高調的東西,卻往往能出人意料地被贊賞、被喜愛、被保留,甚至被永存!黃梅戲舞台劇《風塵女畫家》就是這樣。」
《風塵女畫家》由著名劇作家陸洪非先生的夫人林青女士,根據安徽作家石楠女士的小說《張玉良傳》改編,安徽省黃梅戲劇院很快将它搬上舞台。
這絕對是一部小制作的舞台劇,據黃新德回憶——主創團隊沒一個外請,服裝就是街頭購買的化纖布料,布景道具都是倉庫裡找來的舊物利用,排練時間也隻有短短二十幾天,但在演出中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歡迎,不僅本團演職員擠在側幕邊看得淚眼婆娑,觀衆也每天跑來記詞記譜。
甚至黃新德與馬蘭也在此戲中體驗到其他演出中很少出現的“黃金瞬間”:
「我和馬蘭的幾場對手戲中,常常在舞台上會出現短暫的“休克”,也就是入戲太深,不能自制,大腦裡出現一片空白,話劇界稱這種狀态是“黃金瞬間”。這在以前和後來的演出中是極為少見的。」
(ps:忽然想到嚴鳳英在《天仙配》與董永分别那場戲中常常哭到不能自拔,是不是也是這種狀态啊…)
對于作品的演繹,黃新德說,馬蘭與他有一種共識,就是在情、韻、聲的排列上,情是排在第一位的。這點相信黃新德與馬蘭的戲迷都深有感觸~
關于這段四處傳唱的《海灘别》,黃新德寫到:
「在星空下,在海灘邊,夜風催送着浪花不知疲倦地沖刷着沙礫,一對即将生離死别的中年人無言相對。在一陣沉默中,遠處傳來幾聲海鷗的孤鳴,更給寂靜的夜空增加了幾縷凄清。馬蘭吟誦般開口,把積壓在心頭的那種愁腸百結、欲哭無淚的憂郁情緒緩緩展現,娓娓道來。
聽者迅速感受并且接受那種信息傳遞,如同一隻纖纖手指輕輕撥動了那一根深深埋藏在人們心底的“情弦”,并讓它持續震動。這種心靈共鳴需要觀衆與演員的雙向認知和同步律動,仿佛在彼此的參與中手挽着手同在海灘邊漫步。
……對于戲曲欣賞,初涉者大多隻是聽響亮、聽條件,而資深者則更在乎情感和意韻。」
說得太好了!“情感與意韻”實乃黃梅戲唱腔之魂,要達到這樣的境界非得對劇情、人物、唱詞、意境用心揣摩不可。所謂不瘋魔不成活,表演者自己都沒有進入角色,又怎麼能讓觀衆入戲呢~
欣賞《風塵女畫家》全本唱段請下載「黃梅迷」App 各大應用市場搜索“黃梅迷”均可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