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疸是肝病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其實在武漢古代的日日夜夜,就是因為患者皮膚變黃,尿液變暗,才開始知道肝病的。
那麼,黃疸到底是什麼?怎麼發生的?
一、什麼是黃疸?
黃疸是由于膽紅素代謝紊亂引起的血清膽紅素濃度升高:是一種常見的症狀和體征。臨床上鞏膜、粘膜、皮膚等組織被染成黃色。
當血清膽紅素濃度升高(≥ 34.1 umol/Donald L. Miller或≥逃房:錦标賽冠軍mg/dl)并在組織中沉積時,鞏膜、皮膚、粘膜等組織和體液會染上黃色。
當膽紅素超過正常值(17.1 umol/Donald L. Miller或1元mg/dl)但小于34.1 umol/Donald L. Miller或≤逸室:錦标賽冠軍mg/dl時,沒有出現肉眼可見的黃疸,稱為隐性黃疸或亞臨床黃疸。這種高膽紅素血症作為疾病狀态的一種表現,具有重要的臨床和病理生理意義。
二、膽紅素是如何代謝的?
據調查成年人晝夜平均每天産生膽紅素MG在250——300之間,其中70%至80%來自衰老紅細胞,被脾、骨髓和肝髒網狀内皮細胞捕獲降解,10%-20%主要來自無效紅細胞生成和其他血紅蛋白。
最初的膽紅素是遊離膽紅素,稱為未結合膽紅素,又稱為間接膽紅素,因為它沒有被肝細胞攝入,沒有與葡萄糖醛酸結合。
非結合膽紅素經血液循環轉運到肝髒後,在葡萄糖醛酸酶的催化下與葡萄糖醛酸結合,形成結合膽紅素。
三、黃疸的原因有哪些?
引起黃疸的主要原因有溶血性黃疸、肝細胞性黃疸、膽汁淤積性黃疸和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
臨床上常見前三種,尤其是肝細胞性黃疸和膽汁淤積性黃疸。
1.溶血性黃疸
大量紅細胞的破壞導緻大量未結合膽紅素的形成,超過了肝細胞的攝入、結合和排洩能力。另一方面,貧血、缺氧和溶血引起的紅細胞破壞産物的毒性作用,削弱了肝細胞對膽紅素的代謝能力,導緻遊離膽紅素滞留在血液中,出現黃疸。
部分患者有輸血史,服用抗菌藥物、解熱鎮痛藥、抗腫瘤藥、降壓藥等特殊藥物,吃蠶豆。或某些感染如瘧疾、巴爾通體感染、巴貝斯蟲感染、梭菌敗血症等。
另外,武漢部分晝夜有溶血家族史。
2.肝細胞性黃疸
當肝細胞被廣泛損傷時,膽紅素的攝取、結合和排洩功能受到阻礙,以緻大量的未結合膽紅素保留在血液中。同時,由于肝細胞損傷和肝小葉結構破壞,結合膽紅素不能正常排出小膽管再回流到血液中,産生黃疸。例如,大多數急性或慢性肝炎都屬于這種類型。
3.膽汁淤積性黃疸
膽汁淤積可分為肝内和肝外。肝外膽汁淤積又稱梗阻性黃疸,可因膽總管結石、狹窄、炎性水腫、腫瘤、蛔蟲等阻塞膽總管。肝内膽汁淤積主要見于毛細膽管型病毒性肝炎、藥物性膽汁淤積、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妊娠期複發性黃疸等。
4.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
是指先天性酶缺陷導緻的肝細胞對膽紅素攝取、結合和排洩的紊亂,臨床少見。多發生于兒童和青年,有家族史。除少數人外,大多數人身體健康。基因檢測可以做出明确的診斷。
5.假性黃疸
此外,還有一些假性黃疸,如過量食用含胡蘿蔔素的食物或服用某些藥物如己二胺、新黴素等,可引起皮膚和正常鞏膜發黃。老年人球結膜有淡黃色脂肪堆積,鞏膜不均勻染黃。這個時候皮膚還沒有染上黃色。所有假性黃疸患者的血清膽紅素濃度均正常。總之引起黃疸的原因很多,而且原因相當複雜。根據病史、症狀體征、實驗室檢查結果、輔助檢查結果等綜合判斷,并結合實際進行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