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知道怎麼養育孩子,一定要陪他看這5部動畫短片
1、《鹬》
奧斯卡經典的動畫短片《鹬》, 這部短片是皮克斯著名動畫制作人Alan Barillaro在海灘跑步時,偶然發現海鳥們在海面捕食的場景,由此産生靈感而制作。
短片雖然隻有短短6分鐘,但從前期的觀察、籌備,到制作完成,整整花費了三年時間。
短片在豆瓣評分高達9.3分,更獲得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的榮譽。
《鹬》的故事其實很簡單,它講述了一隻鹬媽媽教女兒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克服恐懼和困難,最終覓得食物的故事。
故事的一開始,主人公小凱在媽媽的精心呵護下成長着,直到有一天,媽媽堅定地告訴他應該自己獨立去找食物了。
第一次學習捕食的小鹬剛一嘗試,就被撲面而來的浪潮打到海水裡,它掙紮了許久才爬出來。
害怕的他不願意再嘗試,這時,一隻小寄居蟹出現了,它向小鹬展示了自己的勇敢和智慧。
當浪潮再次來臨,小鹬終于不再恐懼,它也像寄居蟹一樣,勇敢地把頭埋進沙子裡。
小鹬再也不害怕海浪了,它歡快地跳進海水裡尋找美味的食物,在閃閃發光的海水深處,終于克服内心的恐懼,收獲成長的勇敢和蛻變。
短短6分鐘的故事,作者非常巧妙地為我們講述了關于成長、勇敢和愛的真谛,值得所有的父母珍藏、反複觀看!
2、《失物招領》
《失物招領》是皮克斯動畫工作室2017年制作的一部動畫短片,講述了一所學校操場邊失物招領箱中的小怪獸反抗校園霸淩、幫助他人的故事。
失物招領箱中住着一隻名叫“LOU”的小怪獸,LOU每天都會在孩子們回去上課的時候.
幫他們找回他們丢失在操場各個角落的物品,以便孩子們下一次玩耍時能夠找到。
有一天操場上來了一個惡霸小男孩JJ,LOU決定出手,教訓一下這個霸淩别人的男孩。
一場抗争随即在LOU與男孩之間展開。
在追打中,LOU看到男孩内褲邊上的标簽寫着他的名字JJ,想起來在失物招領箱中同樣寫着JJ名字的一隻毛絨玩具,
為了拿回自己的玩具小熊,JJ按照LOU的指示,将之前搶奪的玩具一一送還給大家。
而就在還回玩具的過程中,J.J學到了怎樣和别的孩子相處,還有他人善意的擁抱。
最終所有的孩子都拿回了丢失的玩具,LOU也逐漸失去了身體,空蕩蕩的失物招領箱隻留下了JJ的玩具小熊。
JJ那顆曾因校園欺淩而受傷的心,在歸還物品時,得到了同學們溫暖的救贖。
原來JJ其實是一個缺乏範安全感,渴望被别人接受的孩子,隻是用錯了方法來表達自己。
通過短片告訴我們: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後往往有着被人忽視的問題。
3、 《Bilby》
《Bilby》是美國2018年上映的一部動畫短片,夢工廠出品,該片入圍2019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
這部動畫片的主人公是澳大利亞的特有動物兔耳袋狸。這隻兔耳袋狸在遇到危險的時候遇到了一隻看起來非常好欺負的小鳥。
這隻小鳥實在是太可愛又太無知了,它對自己所處的危險情況渾然不知,兔耳袋狸帶着它一起逃離危險。
雖然環境如此的惡劣,但是它們這兩個幼小的生命依舊在一次又一次的危險當中相互幫助攜手走了下去。
《Bilby》是一個幫助與得到的故事。萍水相逢的兩個物種,出于恻隐之心,兔耳袋狸幫助了雛鳥,遭受了巨大的挑戰。
很多家長都會有意識地引導孩子要做一個有愛心的善良之人,但其實童心本就是充滿了善良的。
家長們不必費盡心思,絞盡腦汁地去想辦法來可以讓孩子變得善良,隻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将言傳身教運用實施的合理适度便可。
4、《鳥鳥鳥》
這部曾獲得第74屆奧斯卡金像獎的動畫短片,有着簡單的情節和深刻的寓意。
一群性格尖酸的小鳥集聚在電線上,叽叽喳喳吵個不停。
不速之客大笨鳥的到來打破了他們的争吵,動畫對四隻鳥的刻畫頗為傳神:第一隻鳥扮演了欺淩弱小的角色,它嘲笑大鳥,并不假思索地啄着大鳥的腳;第二隻鳥是個懶散的角色;第三隻是個勢利鳥;第四隻則有些神經質。
小鳥們突然團結起來,一緻對外,對大笨鳥冷嘲熱諷,甚至打算齊心合力把它排擠出去。
可就在成功在即之時,意外發生了......大鳥毫發無損,小鳥們卻變成裸鳥。
這四隻鳥其實正反映了社會中的四種人,鳥兒的行為不過是對人的映射而已。
比如小鳥兒之間的争鬥以及對大鳥的模仿、嘲笑、排擠像極了人與人之間的勾心鬥角、明争暗鬥。
就算是大人看,也不會感覺乏味,家長還可以趁機跟孩子說說什麼是“從衆效應”。
好的動畫片就是這樣,沒有說教味兒,卻總能讓人思考點什麼。
5、《包寶寶》
當一個孩子被母愛壓得喘不過來氣的時候,如果想逃離會怎麼樣?會被母親吃掉!
《包寶寶》是由著名的美國皮克斯工作室所做的短片,由29歲的加拿大華裔導演石之予執導,上映之後在社會上引起很大熱議。
導演石之于也憑借這個動畫短片,一舉拿下奧斯卡影像獎。
動畫短片《包寶寶》整個故事來源的靈感正是來自這位導演石之予導演的親身經曆。
她曾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說過:“我最應該感謝我的母親,不是她的話,我也沒辦法做成這部短片。”
《包寶寶》主要講了一位華裔母親在跟丈夫吃完包子後,忽然她手中的一個包子睜開了眼睛,張開嘴巴,活了過來。
孤獨的華裔母親因為有了包寶寶的陪伴,生活突然有了色彩,她是非常溺愛包寶寶的母親。
長大後的包寶寶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個性,不想再被媽媽約束和管教,甚至還在包媽媽不知情的情況下交了女朋友。
不想失去寶寶的包媽媽最後卻失去理智地将它一口吃掉。
其實這一幕來源于導演石之予母親真實說過的一句話:“真希望把你裝回肚子裡,這樣我就随時清楚你的人在哪裡。”
我們應該從中學會反思:
太過控制的愛不是真正的愛,隻有懂得理解和尊重,才能讓孩子獲得真正的自由。
父母對孩子的愛一定不要過度,适當放手,才能讓孩子在愛中自己去乘風破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