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世界上哪個國家的核武器最強,俄羅斯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這個國家對于核武器的研發非常的執着,在國家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依然不斷地在核武器的研發上面加大投入,甚至不惜讓自己的常規軍事力量萎縮。
在俄羅斯的核武庫裡有許多其他核國家沒有的核武器,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就是其中的一種。根據俄羅斯軍方的說法這是一種雙核巡航導彈,導彈的動力系統是核動力,戰鬥部是核彈頭當然也可以搭載常規彈頭。不過這款導彈搭載常規彈頭毫無意義,因為發動機是核動力的,搭載常規彈頭擊中目标後也會造成核污染,依然被視為發動了核攻擊。
海燕的彈體長約12米,直徑1.5米,巡航速度可達6-10馬赫,飛行速度超過5馬赫的導彈即被定義為高超音速導彈,因此海燕可以被視為高超音速巡航導彈。這種導彈在發射以後可以接近無限巡航,理論上可以在天上飛行3年之久,直至核燃料耗盡。它是繼“波塞冬”核魚雷之後俄羅斯展示給世人的又一款雙核武器。“波塞冬”核魚雷就夠吓人的了,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更為吓人,因為核魚雷威力再大、射程再遠也隻是在海裡面最多打擊海岸線的城市和港口。巡航導彈加無限射程可以直接打擊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
試想一下一顆核導彈在長達3年的時間裡以6-10馬赫的速度在你頭頂的天空下轉悠,指不定在什麼時候,什麼高度,什麼角度就對你發起攻擊,而你卻對這種導彈根本無法防範,是一件多麼令人崩潰的事情。北約給這種核動力巡航核導彈起了一個代号叫做“天幕墜落”,可見得知俄羅斯研發成功這種導彈讓北約有多絕望。
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的核威脅方式,以往的核威懾,核武器都是在發射架上,甚至是在庫房裡。海燕則是可以發射出去之後還可以具有威懾作用,超長的巡航時間讓它在發射以後讓對手無從判定這次發射隻是進行恐吓還是真的發起了核打擊。這很容易引起誤判,讓這場戰争離我們更近了一些。
不過很多西方國家認為俄羅斯并沒有真正研發出這種核動力巡航核導彈。原因就在于他們不相信俄羅斯已經能将核反應堆實現小型化。海燕的彈體比波塞冬還要小很多。把核反應堆做得這麼小,技術難度之大是可以想象的。其實研制這種核動力核導彈的想法在冷戰時期就被提出來過,當時美蘇争相研發這種武器但是由于技術水平有限,兩國都沒有研發成功。随着蘇聯的解體研發核動力巡航核導彈的項目就被擱置了。
核導彈是一次性武器,所以它對核反應堆的安全要求沒有核潛艇或核航母的那麼高,比如核燃料是否會在導彈飛行過程中發生洩露甚至可以不在考慮範圍之内。2018年俄羅斯公布了研發成功海燕巡航核導彈後立刻引起輿論嘩然。因為這種導彈在發射之後即便不被攔截,發動機出現故障自行墜落引起的核污染都是災難性的。這也就是海燕很難被攔截的其中一個原因,你在自己國土上空即使攔截成功造成的核污染危害依然是巨大的。所以北約把海燕稱之為飛行的“切爾諾貝利”。
俄羅斯之所以這麼不惜餘力地發展核武器,其根本原因還是在尋求自保。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繼承了絕大部分蘇聯的遺産,這也包括軍事遺産在内。在曆史上由于俄羅斯信仰的是東正教,不被信仰基督教的歐洲尤其是西歐各國所接納。在這些基督教國家的内心深處甚至不承認俄羅斯是歐洲國家。蘇聯成立之後在宗教信仰不同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意識形态的不同,雖然在二戰期間西方國家與蘇聯并肩消滅了法西斯德國和軍國主義的日本,但一直是面和心不和。戰後便分為了東西方兩大陣營相互對抗。
蘇聯解體以後蘇聯的主要繼承者俄羅斯在西方國家的意識裡仍然是敵人。他們依然把俄羅斯當作前蘇聯來看待。對俄羅斯實施瘋狂的圍堵與制裁,希望把俄羅斯徹底打趴下再也站不起來。再者俄羅斯繼承了蘇聯90%以上的武裝力量,曾經的蘇聯紅軍讓整個歐洲的西方國家夜不能寐。單從軍事的角度上看,俄羅斯依然是世界上的頂級軍事強國,不是裡兩個歐洲國家可以與之抗衡的。不過蘇聯解體後,随着原蘇聯的各加盟共和國的獨立,俄羅斯失去了完整的工業體系,經濟一落千丈。
當年對抗蘇聯而成立的北約組織不但沒有因為蘇聯的消失而解散反而是開始擴張。極大地壓縮了俄羅斯的戰略空間。俄羅斯在自身經濟不濟的情況下無力維持當年蘇聯紅軍的規模,為求自保隻能将有限的資源向核武器傾斜。面對手握核大棒的俄羅斯,美國和其他北約成員國對俄羅斯就不敢輕舉妄動。
海燕核動力巡航核導彈的研發成功增強了俄羅斯的國家安全感,其實這也是俄羅斯的無奈。常規軍事力量的萎縮對于俄羅斯維護國家利益的影響十分巨大。畢竟核武器不是說用就可以用的,在處理很多小的沖突或介入與俄羅斯安全密切相關的事務時,俄羅斯給世人的感覺是越來越力不從心。從根本上講俄羅斯如果不能提振經濟,長此以往恐怕也很難維護國家安全和領土完整。朝鮮、伊朗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今年俄羅斯的國民經濟總量首次跌出世界前十,被國土隻有俄羅斯的一百七十分之一,人口隻有二分之一的韓國超過就已經很說明問題。世界不隻是西方國家還有東方,俄羅斯隻有尋求東方國家的鼎力相助才有可能重新振興,期望西方手下留情是不可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