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千年孔府菜傳“新味” 香飄海外
中新網濟南2月1日電 題:千年孔府菜傳“新味” 香飄海外
記者 趙曉
“鯉魚是吉祥魚、喜慶魚。孔子兒子出生時,魯國國君曾送鯉魚,表示祝賀。孔子以國君賜魚為莫大榮幸,給兒子起名為‘孔鯉’,字‘伯魚’。”說起孔府菜,中國魯菜特級烹饪大師、孔府菜首位女傳人王興蘭對每道菜品背後的曆史故事如數家珍。正月初一,她準備制作一道“金絲麒麟鯉魚”,寓意年年有餘。
孔府菜根據孔子獨特飲食理念衍生而來,烹調技藝精湛,浸潤千年儒家文化。 趙曉 攝
作為中國八大菜系之首魯菜的重要分支,孔府菜起源于宋朝,因孔府在中國古代王朝中所處的特殊地位而保全下來,清乾隆年間曾是官府菜。
在王興蘭看來,健康養生是孔府菜創新的方向。 趙曉 攝
但這樣的輝煌并沒有一直延續,上世紀80年代初,孔府菜一度瀕臨失傳。也是從那時起,王興蘭深度參與到孔府菜的搶救和挖掘工作中。
1981年,王興蘭轉改烹饪教學工作,參加了國家原商業部、山東省原商業廳組織的孔府菜研究領導小組,成為中國首個孔府菜研制小組中的核心人物。
“當時國家啟動搶救挖掘孔府菜計劃,我具體負責孔府菜的制作、實驗和整理工作,其他專家負責理論和曆史文化研究。”王興蘭回憶說,起初對孔府菜非常陌生,她和團隊多次前往曲阜查詢孔府檔案,請資曆深厚的孔府名廚口述和現場制作,一同試驗、複原孔府菜,曆時兩年,研制出200餘道孔府菜。
王興蘭一邊制作“金絲麒麟鯉魚”,一邊和徒弟介紹背後的曆史典故。 趙曉 攝
孔府菜在古代是官府菜、文化菜,一般不對外經營。研制成功後,如何讓其走入尋常百姓家,甚至飄香海外,成為王興蘭最為牽挂的事。
“百代傳承的孔府菜,對食材、營養方面的講究,與提倡健康養生的現代餐飲理念不謀而合。”王興蘭說,孔府菜要維持生命力,必須根據現代人的飲食習慣進行改良。健康養生是孔府菜創新的方向。
2018年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上,歡迎晚宴菜品主打“孔府宴”,包括孔府一品八珍盅、孔府焦溜魚等在内的四菜一湯,簡約而不簡單,讓各國元首及賓客領略中國孔子飲食文化的精髓。王興蘭作為宴會的技術總顧問,率領核心廚師團隊進行菜品研發,“選料精、下料狠、做工細”,力争每道菜都做到極緻。
在研制孔府菜的過程中,王興蘭盡可能多地使用售價便宜的原材料,如豆腐、豆芽、冬瓜、白菜等,并一改魯菜口味重、顔色重的問題,增加素菜品種和魚蝦類菜品。“雖然使用的是普通食材,但把粗菜細做、細菜精炒,呈現出來的菜品外形漂亮且營養美味,尋常人家還能吃得起。”
在王興蘭看來,孔府菜根據孔子獨特飲食理念衍生而來,烹調技藝精湛,浸潤千年儒家文化,不僅要在中國廣泛宣傳推介,更要把孔子飲食文化推向海外。
孔府菜品。 趙曉 攝
從1986年開始,王興蘭多次帶領弟子及其團隊赴新加坡、日本、馬來西亞、韓國、美國、迪拜等地宣傳推廣孔府菜和精品魯菜,受到海外各界的追捧。
“很多外國人都知道孔子,但他們普遍對孔府菜很陌生。在推廣的過程中,要克服語言不通、文化差異等障礙。”王興蘭舉例說,美國人很難理解和接受翻譯成英語的《論語》,他們就與當地孔子學院建立聯系,把孔府菜融入中國烹饪課程,讓外國人在品嘗美食時,理解《論語》中的一些文化典故,感受孔儒之道。
“傳承不守舊,創新不忘本”,王興蘭說,未來,她希望在保留傳統技法的基礎上,研制創新出更多營養健康的孔府菜,走入“尋常百姓家”,同時推動孔府菜在更多國家落地,讓全球更多人不僅能品嘗到中國味道,更能領悟其中蘊含的深厚孔子飲食文化。(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