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三迤大地展現新面貌,培植特色産業、改善基礎設施,群衆獲得感幸福感明顯提升——
初春時節,玉溪市紅塔區北城刺桐關村山鄉生機勃勃、春意盎然。圖為昆玉鐵路刺桐關延展線上開行的貨運列車在油菜花海中穿行。記者 楊峥 攝
林場深處通電了
“工作40年,今年是最開心的一年,終于在管護站收看到了春節聯歡晚會。”不久前,曲靖市國有海寨林場撒霧嘎管護站點通電、通網,讓護林員張萬德十分開心。
撒霧嘎管護站隸屬曲靖市國有海寨林場。林場始建于1956年,是以生态保護為主的公益型林場,設有28個管護站。撒霧嘎、白龍井和梭山3個管護站因位于林場深處,比較偏遠,條件最艱苦,用電一度成為奢望。
“以前在管護站,晚上我們隻能點蠟燭或用煤油燈。”張萬德回憶說,這種情況持續到了六七年前,大家的生活才有了很大改善。林場新建了管護站點,還利用太陽能發電照明,但天氣好時最多隻能照明三四個小時,陰雨天缺電,大家隻能早早睡覺。
南方電網雲南曲靖供電局了解到林場的情況後,積極向雲南電網公司争取項目資金并得到支持。去年下半年,曲靖麒麟供電局精心規劃,沿防火道架設了88根電杆,新建10千伏線路近5公裡,在管護站點前架設了一台50千伏安變壓器。白龍井和梭山兩個管護站也同步通了電。
管護站裡,冰箱、電視、電磁爐、電飯煲、微波爐等家用電器一一配齊,生活方便了不少。林場還積極協調通信部門,3個管護站點很快都有了信号。
“手機不再是擺設了,在站點附近随時都可以跟家人通話。供電局解決了管護站的用電問題,給大家帶來很大方便。”張萬德說。
雲南網記者 張雯 通訊員 阮松萍
村裡建起健身場
天微亮,南澗彜族自治縣寶華鎮寶華村阿克地小組村民就來到村民活動室外的健身場地鍛煉身體,開啟嶄新的一天。
“自從健身場地建好,村民每天都會來運動一會兒,精氣神都足了。”村小組長羅榮華介紹。
去年4月,在昆明經商的村民李金慧主動聯系村小組長,希望牽頭發動大家在村民活動室外修建健身場地。李金慧先後捐款捐物合計4萬餘元,村民們紛紛響應,出錢出力。不到一個月,健身場便建成并投入使用了。
午後,放寒假回家的3名學生到健身場打籃球,高中生李紅波說:“回村裡也有地方打球了,很方便。傍晚我還喜歡坐在長椅上背書,一直到天黑才回家。”
“這個健身場地現在是我們村最受歡迎的地方。在村民們的共同努力下,家鄉建設得更美了。”寶華村黨總支書記禹勇鴻說。
雲南網記者 秦蒙琳 通訊員 張榆
家鄉越來越美麗
“我沒走錯吧?這是我家鄉?”今年春節,常年在武漢市務工的綏江縣闆栗鎮中嶺村村民王文勝回到家鄉,踏入村子的那一刻,眼前的景象讓他不禁疑惑是不是走到了風景區。
去年9月以來,綏江縣投入400多萬元在中嶺村建設美麗村莊,僅4個月時間,中嶺村人居環境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65戶民居實現亮化,村裡的道路全部硬化,還修建了公共衛生廁所和村級活動場所、籃球場,配備了體育健身器材和太陽能路燈,池塘四周建起了露天走廊。村裡有了旅遊步道,登高台、觀景台、景觀小品、旅遊指示牌也一應俱全,有的村民還開起了特色農家樂。這一切,和王文勝外出務工之前相比,有天壤之别。
王文勝說,村裡挂滿大紅燈籠,整個村莊掩映在李子林中,就像景區一樣。家鄉變得越來越美,不僅人居環境提升了,鄉親們的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改變。
“家鄉有這麼好的條件,誰還想往外邊跑嘛!我想開個農家樂,留在家鄉發展。”村莊蒸蒸日上的發展勢頭,讓王文勝決定不再外出務工。
“這次回來,房屋變漂亮了,衛生搞好了。”在闆栗鎮清水村紅岩自然村,常年在河北省邯鄲市務工的楊武雄同樣對家鄉的變化感到欣喜。
2019年4月,紅岩自然村啟動美麗村莊建設,短短一年多,不僅所有民居煥然一新,村裡還配套建成了通村公路、步行道、旅遊公廁和景觀花園。村裡依托豐富的水資源和350畝稻田發展生态稻田養魚,生态米、稻花魚備受市場青睐,每年的豐收節、摸魚節活動吸引不少遊客前來觀光,村民紛紛開辦民宿或農家樂。
“我們家旁邊有一片空地,我想建個養雞場。”家鄉的巨大變化,讓楊武雄對今年有了新打算。他說,家鄉的工作機會也很多,回鄉創業還可以照顧家人,一舉兩得。
雲南網記者 謝毅 通訊員 羅洪 劉苧怿
沃柑金黃日子甜
日前,記者來到一年四季盛産柑橘的華甯縣華溪鎮甫甸社區下拖卓村,放眼望去,橘農白雲武家的柑橘地裡,成片的樹上挂滿金黃的沃柑,盡顯豐收景象。走進果園,柑橘清香撲鼻而來,白雲武及妻子、女兒正忙着采摘沃柑。
“我們家種植柑橘20多年了,現在有200多畝。以前都是種‘溫州蜜橘’‘椪柑’等品種,通過外出參觀學習,我們發現自家的柑橘結構單一、品種不好,就想辦法引進了新品種。2015年開始改種沃柑,共有40畝。”白雲武說,沃柑口感好,儲存時間長,可以從春節一直賣到“五一”勞動節。
由于管理到位、品質良好,白雲武家的沃柑深受省外客商歡迎,每年春節前後都有來自浙江、湖北、西安等地的客商打電話來訂購沃柑。
華甯縣是全國早熟、特早熟柑橘優勢區,有三鎮一鄉38個村(社區)1.4萬餘戶種植戶。去年,全縣柑橘種植面積達14.4萬畝、年産值超12億元,橘農戶均收入達8萬元以上。
華甯縣為發展壯大柑橘産業,全力優化結構、提升品質、擴大規模,并根據本地氣候特點、地理環境,合理定位發展區域,科學确定主栽品種,進行規範化建園、規格化定植、示範化帶動。通過近10年的高接換種、老果園更新改造等品種調優措施,保證了從7月中旬至次年5月在華甯都有不同品種的柑橘吃。
“新引進的品種樹勢強健,便于管理,豐産性好,外觀内質兼優,季節優勢明顯,産品市場前景廣闊。”華甯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雲南網記者 浦美玲 通訊員 陳志蓮
百合花開幸福來
大寒節令過後,祥雲縣東山鄉幹海村委會朝陽村的2000餘株古梅樹進入盛花期,一株株、一行行熱烈地開放在田間地頭。
一大早,村民羅思義、周建萍夫婦頂着寒風,在梅樹旁的坡地上開壟、點種、蓋土,種下今年的百合種子。“我們種百合七八年了,每年收入五六萬元。”周建萍說,家裡的4畝山地全都種上了百合。
朝陽村位于祥雲縣東北部,平均海拔2200米,是一個彜族聚居的小村落。村民有種植梅樹的傳統,果實用于釀造青梅酒、制作青梅果脯銷售,村裡種植卷丹百合也有上百年曆史。2004年,村黨支部成立了健民百合種植協會,示範帶動、提供技術指導并積極尋找銷售渠道,村民從中看到了希望,紛紛種植起了百合。截至去年,全村梅樹下套種百合共計516畝,畝産值1.2萬元,實現百合産值620萬元。梅花與百合還吸引了不少遊客,帶動産業與旅遊經濟融合發展。
幹海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李開榮是全村種植百合較早的農戶之一。他告訴記者,近年來,幹海村以“村黨組織 協會 基地 農戶”的模式引導農戶發展百合種植,通過電商銷售、本地商販上門采購、外地客商收購等形式對外銷售。“平均畝産值在1.2萬元,品質最好的畝産值可達到4萬元。”李開榮說。
去年,幹海村百合種植面積達1720畝,村民僅百合一項就收入3200多萬元,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近年來,幹海百合先後獲得“有機轉換認證書”“國家地理标志”産品稱号,村裡的百合基地獲評“綠色食品牌”縣級産業基地。去年11月,幹海村獲評全省“一村一品”(百合)示範村。
雲南網記者 秦蒙琳
分紅全靠好平台
午飯後,屏邊苗族自治縣玉屏鎮平田村村民張金權早早地出了門,準備參加下午舉行的咕嘀農業發展專業合作社首次分紅大會,陽光照得他心裡暖暖的。
分紅大會現場,身着苗族服飾的姑娘手托裝有現金的紅盤,村民們仔細數着錢款,個個喜氣洋洋。
去年10月,咕嘀合作社由省級有關部門、紅河哈尼族彜族自治州委統戰部牽頭成立,12月正式投入運營。短短一個月時間,這種“村委會 合作社 互聯網”的發展模式便為平田村帶來31萬餘元的銷售額,其中利潤5萬餘元。
“我入股合作社2000元,這次分紅分到800多元。”張金權告訴記者,他家種了20畝猕猴桃,年産量約有10噸。過去由于缺乏銷售渠道或被小商販壓價收購,大量的果子荒廢在山上。駐村工作隊了解到這一情況後,通過網絡及其他途徑幫助他銷售了近3噸猕猴桃,利潤達3萬元。
“現在村裡有了合作社,不用擔心銷售,我可以靜下心來提高水果品質。今年猕猴桃産量預計可以達到15噸。”張金權說。
駐村工作隊隊員楊超介紹,他們希望通過合作社這個平台,吸引從平田村走出去的大學生回到家鄉參與建設,逐步實現人才隊伍的高素質化、年輕化。目前已有2名返鄉大學生來到合作社,共同處理合作社事務及村委會工作。
雲南網記者 劉宇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