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孩子生長是有周期規律性的,就像蘋果樹什麼時候開花,什麼時候結果一樣。幾個月會爬,幾歲會走,什麼時候會說話,這些都有規律性。
"二擡三翻六會坐,七滾八爬周會走",這是我們常背的一句俗語。簡而言之,就是說兩個月的小朋友會擡頭,三個月會翻身,六個月能坐起來,七個月可以翻滾,八個月能在地上爬,一周歲的小孩子就能走路了。小朋友的生長也是有節律的,孩子沒經過爬這個階段就會走了,這樣也不利于其健康成長。
01、不爬就會走,難道不該感到高興嗎?有些家長覺得,寶寶不就是省略了爬這個階段嗎?不至于這麼大驚小怪吧,小孩在地上爬也沒有什麼好,能學會走路不就行了嗎?其實,事情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簡單。畢竟,少走的每一步都算數。孩子不學爬就會走,也會在他長大之後出現問題。
最近聽我鄰居講,正在為她家寶寶發愁呢。原來她家寶寶剛從鄉下接回來準備在城裡上幼兒園。結果她家寶寶肢體不協調,總是跟不上老師的節奏。後來去醫院一檢查是感統失調,需要經過鍛煉矯正。她家寶寶從小奶奶看大的,沒學會爬就起來走路了。家裡人還覺得孩子挺聰明,結果現在家裡人也非常後悔。
02、孩子不爬就會走會有哪些危害呢?1. 身體協調能力不好
孩子在爬行的過程中,需要手腳相互配合,也會鍛煉膝蓋和腿部的力量。爬行鍛煉讓孩子四肢協調統一,并且有助于四肢肌肉的鍛煉。而沒有經過爬行鍛煉的寶寶往往四肢不協調,平衡能力比較差。嚴重者容易出現感統障礙,造成感統失調。
2. 不利于大腦發育
孩子在爬行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地探索周圍的事物,在接觸的過程中不僅有助于四肢發育,也有助于刺激大腦發育。孩子在爬行過程中會試探周圍事物是否安全,會對好奇的東西思考,這樣能促進大腦中的神經細胞發育聯結。
有研究證實:爬行過程中嬰兒會受到極強烈的雙側肢體刺激,這個刺激能夠促進大腦皮層中心溝的形成,有利于大腦雙側功能區的分化。
美國醫生在探索腦癱的治療方法的過程中,意外發現在治療腦損傷的病兒中,采用以爬行為主的療法效果相當滿意,爬得好的走起路來好,學說話快,認字與看讀的能力也強。而沒有經過爬行的孩子,則失去了鍛煉大腦發育的機會。
3. 不利于感官能力的培養
小朋友對周圍的事物應該是充滿好奇心的,他們通過爬行奔向自己喜歡的東西。拿起來觀察、把玩,這就是寶寶發展感知能力的過程。新事物會刺激寶寶的感官發育,有利于小朋友感官能力的培養。
4. 不利于外向性格的培養
嬰兒沒有經過爬行這個階段,往往對外界缺乏探索和好奇心。這類寶寶往往長大後反應比較慢,而且比較内向,不愛和人交流。
03、防止孩子"不爬就走",試試這樣做高寶勤教授表示:爬行在嬰幼兒動作發育中非常重要,爬行不僅可促進全身動作的協調發展,為直立行走打下基礎,而且可以較早地正面面對世界,增加空間的搜尋,主動接受和認識事物,促進嬰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
有些父母可能覺得孩子在地上爬太髒了,而且也不安全。于是剝奪了他們爬行探索的權利,這樣反而對其造成了不良影響。爸爸媽媽擔心寶寶受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也要讓他們經曆一些磕磕絆絆。以防萬一,可以給孩子創造一個安全的爬行環境。
一方面,讓寶寶遠離危險。孩子自己會爬了,家長一定要看好,讓他在空曠的地方爬行。因為他們的好奇心非常重,要避免他們碰到危險的物品。我們要讓他們遠離桌椅闆凳,因為他們可能不小心碰到。也要把垃圾桶放遠一些,孩子的抵抗力差,如果不小心翻到很可能染上病菌生病。
最好把家裡的插頭插排、藥物放到他夠不到的地方,這些東西小孩子不懂碰到放嘴裡會很麻煩。想讓他們安全的爬行,就得做好保護措施。因為剛剛開始探索的他們還很弱小,還什麼都不懂,需要父母精心護航。
另一方面,高的地方注意欄杆防護。雖然他們能爬了,但對危險沒有感知能力。小孩子不會安安靜靜的在一個地方呆着,家長要在樓梯、窗台等地方做好防護。
奶爸有話講:
孩子總要一天一天的慢慢長大,我們一定不要小瞧爬行這一項小小的進步。在他學會爬行的時候,一定要給其足夠的空間來鍛煉身體協調能力。給孩子創造一個安全的探索環境,給他感知外界的機會,抓住發展的關鍵期,才能讓孩子發育的越來越聰明。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相關鍊接一:李玫瑾:養育男孩有“三原則”,父母做對了,孩子才越來越有出息
相關鍊接二:别再強調這類育兒理念了,它們真的都正确嗎?父母可能想錯了
相關鍊接三:上幼兒園之前,這個“技能”一定要讓孩子掌握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