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論語小程序?《論語•顔淵篇第十二》第二十章 ,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國學論語小程序?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國學論語小程序
《論語•顔淵篇第十二》第二十章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學習感悟】
我從學校畢業出來,那時想着的成功是一份好工作,有高工資,有好的福利待遇,能有休假。我便覺得這樣的我就是成功的。想想那時的自己,對成功的界定完全是奔着外在的。聽着李老師舉例陳光标和唐駿的例子,我就想起來以前看的一部電視劇《福根進城》,這裡面有一個主角叫向發财,他沒有高學曆,沒有任何背景資源,就是從農村走出來的。但他特别喜歡唱歌,這是他的夢想。他特别的努力,可是一直都被現實打擊。最後他以愛情為交換,被公司包裝為海龜派,夢想實現了,終于能站在大舞台上唱歌了。可是他并沒有當初實現前想象的那般快樂,反而更懷念自己以前的生活。大結局是圓滿的,他放棄了對外在名利的追求,重新追求自己曾經的戀者,一起帶着孩子過着普通平淡的生活。
曾經的我,完全以外在的物質來界定成功,尤其在家庭成功上,正是自己有這樣的思維認知,才會有着必須得買房買車有存款…為了達成所願,就會選擇和認同長達六年不在一起的生活吧。這個過程就沒有自己,結婚就認為以家為主,以孩子為主,完全就是照着大家都這麼過而認為我也該如此過。
孔夫子用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來啟迪子張。說實話,質直而好義,在沒有學習傳統文化之前,自己多數時候就做的不是自己,說話做事都不至誠,所以才會有很多的糾結和矛盾。對比現在的自己,内外一緻是我修己的方向,做的就是自己想做的人,内外是一緻的。而且,能夠真正去做有益社會,有大局觀,利他的事情。我也堅信會有更多人能夠被感召到李老師的課堂裡,能夠人生覺醒,活出自性和有新的活法。再加之現在我們一起誦讀經典,消除自己的業力,自己的睡眠就特别好。
而蔡言而觀色,以前我也感覺好難吆,我啥時候能做到。每日一課的學習積累,慢慢發現做好自己了,再跟家人和孩子去說話溝通時,能夠開始覺察對方是怎麼想的了,對方的情緒如何。至于李老師講到的還能覺察對方的能量狀态,還需繼續精進自己。這段時間,我和愛人的溝通頻次增加很多,比如今早我正誦讀,以前我就會果斷不接聽語音視頻,等我讀完再接。今早就迅速決定停下來先接聽再誦讀,然後他是讓霏寶看小黑豆的,小黑豆已經長成大狗了。霏寶一聽小黑豆就要看,簡單幾句話就結束,問我在陽台幹嘛,就回他在誦讀。我就覺察到他當時是剛到小姑家,就是想第一時間分享小黑豆給我們,知道二寶喜歡小黑豆,所以及時接聽是對的。我也帶着好的心情繼續誦讀,整個早上都沒人再打擾我,我就沉浸在自己内心平靜的誦讀裡,心裡很喜悅和很有力量。
下午的時候,我主動打了個電話,聽他說正和小姑父在一起釣魚:小姑父是沒有魚去吃魚餌,他這邊是魚不停地吃魚餌,可是一條也釣不上來。從視頻中看到老家的天空是湛藍的,今天也是個晴好的天氣,就靜靜聽他說。然後我就說,不打擾他釣魚了,要不然把魚兒都驚吓跑了。擱以前,我是對抗的,我不喜歡他釣魚,我更不忍心魚被調回去吃掉。所以,我要一聽他釣魚,就會想着法兒多說會兒話,或者又開始上政治課一樣會說他不要釣魚…結果也就是不歡而散。今天聽見他說在釣魚,我就啥也沒說,他更多說的不是釣魚,而是分享他釣魚心靜和魚不上鈎的場景,這就是他在忙碌中找到讓自己放松的方式,他說的時候心情挺開心,并沒有因為沒有釣上來而有不高興。我能覺察到的時候,發現自己的心也是平靜的。挂完電話,我心裡就起了念,希望他釣的開心,一條魚也不要上鈎。允許他也允許我自己,慢慢影響吧。希望繼續學習,我可以能覺知到家人,朋友,陌生人的内在狀态,能夠給到他們所需要的,也能做到好義。
再說到慮以下人,這樣的境界和無我,是我目前還完全做不到的。對于名望和得失,我在家裡面以前的種種就是想着能壓過愛人一頭。在家裡面,現在特别能看到把我寫的特别大,我就沒有歸位我的角色位置裡。我希望的都是他們唯我是命,滿足我的欲望和标準和需求,而沒有想着我能做哪些去成就成全對方。所以,我在家裡就是出名的“崴人”。回想很多,我自己都覺得很好笑,我真的是好狹隘。對照這樣的三點成功标準,要把方向和精力都用在向内修行自己。
我以前對成功和名人也是混淆的,認為成功的人就是名人,名人就是成功的。對于名人的三點,也很受益。色取仁而行違,對症治療就可以修自己的“質直”,不裝扮自己的假人設,敢做真正的自己。居之不疑,對症的就是“慮以下人”,去掉光環效應。打工皇帝唐駿的事例,讓我很欽佩他,當他選擇自我颠覆,自我革命,這意味着一個人能自我接納,自我和解的時候,任何時候都可以從新出發。作為名人,都尚且如此,我們普通人更可以如此。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張是講的結果,夫子講的是發心。由此引出李老師給我們拓展到中國人對名和實有三個層次修行:先名後實,有名有實,有實而不要名。
特别是李老師結合自己早期的經曆,讓人聽的津津有味,完全把行業裡的名和實解說的很詳盡。讓我也對自媒體和流量為王的說法,有了新的審視。這不僅是一種社會的現象,網絡的發展,背後是我們的思維模式。如果一味依靠外在,依然停留在外在名利的追求,還是以功利心為主。我就想到我自己,在家庭裡,對愛人和對孩子,我之前就是沒有放下功利心的。好多時候,沒有在眼前,而是住在未來心裡。現在随着學習提升自己以後,不再從衆去隻以外在的成功來界定孩子和要求孩子。
李老師現在對自己的包裝和宣傳都沒有,即便有大平台找到他都還拒絕。李老師不在意對自己的宣傳,更在乎學習者學習課程後的真正變化有哪些…李老師在用他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示範在深深影響着我們。我希望自己在自我成長和做事的這條道路中,能夠質直而好義,所追求的成功是由内向外的,是能跟着李老師能讓自己變得更好,能夠服務更多人能夠自我覺醒和活出自己的嶄新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