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蔣巍
家庭教育與家庭生活在各個方面交叉滲透。随着家庭生活的變化和受教育者身心的 發展,家庭教育也不斷地變換着内容和形式,從各個方面影響着青少年的發展。家庭教 育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這三大教育體系中的基礎工程。子女與家長的接觸 時間最長,潛移默化中受到家長的各方面的影響。孩子的性格、行為習慣、道德品質、思維方法、言語談止都與家長的教育息息相關。正如一位名人所說:“國民的命運,與其說操在掌權者手中,倒不如說是握在母親手中。”從這句話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就不 言而喻了。家庭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是指創設生活情境。建立愉快公平與和諧的氣氛,主要有失敗、有成就、有憂傷、有猜測、有驚奇、有思想、有動力、有溝通、有辯論、有歡樂,在有限的交流中享受生活、得到事件、獲得朋友、别人等群體生活經驗,使他們認清自己,信心倍增,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得到别人的尊重,刺激探求生活的意義, 感受生活的艱辛與美好。
若要實現家庭教育生活化,家長要做到以下幾點:
1.家長要經常并且善于與孩子溝通。家長與孩子之間應該以朋友的關系相互對待,做到無 話不談,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是搞好家庭教育的前提。初高中階段正是孩子的“三觀” 形成的時期,也是容易走彎路的時期,在這段時間裡,家長的工作不管多忙,都應該與 孩子多交流、多溝通,正确引導、教育和監督。而現實當中很多家長為了自己的事業的 發展,很少與孩子溝通,特别是“留守兒童”,長期遠離父母,内心的想法無人傾訴,精神得不到慰藉。有些父母雖然也和孩子進行交流了,交流的内容僅僅局限于最近成績 有沒有提高,絮絮叨叨地指出孩子的錯誤,反複地囑咐,枯燥地說教,這些“溝通”僅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刻地做到心與心的交流,可以說是治标不治本。
2.父母應該學會尊重而且理解孩子。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依次排列為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可以看出人對尊重的需 求排在較高的層次,每個人都需要自尊,特别是處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自尊心特别強,而且也比較脆弱,很容易受到傷害。很多父母往往将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孩子的選擇一概不予考慮。雖然說父母這樣做有時候出發點也是好的,說:“父母做的一切都是 為了孩子”,也許有時候未必是好事,說不定是好心辦壞事。會教育孩子的家長往往會 經常誇獎孩子,而另外一些家長每天見到孩子就是挑剔孩子的毛病,把孩子說得一無是處。還有一個現象就是,家長之間經常談論的就是誰家的孩子學習多麼好,誰家的孩子 多麼多麼笨,當自己的孩子比不過别人家的孩子時,父母就把這種怨氣發洩到孩子身上,說孩子不争氣,不能為自己争光。更有極端的現象是父母強制剝奪孩子的隐私,這是最 讓孩子讨厭的事情。
“蹲下來看孩子”這句話形象地道出了如何與孩子交流。當孩子說出自己對某件事的看法時,不管正确與否,父母都應該首先給予肯定的鼓勵和表揚,然後針對孩子的想法給予指導改正。現在的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的個性,都非常調皮,所以 犯錯是不可避免的,适當的懲罰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萬萬不可以粗暴的方式對待孩子,這嚴重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為什麼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選擇離家出走?很大一部分原 因就是受不了家長的“孽待”,他們想逃避這種暗無天日的生活。
3.家長要多實踐少說教。撒切爾夫人曾經說:“我把我的一切成就都歸功于我的父親。”在一次電視采訪中,當問到她感激父親的哪一方面時,她說:“正直誠實的品德。他教導我必須首先尋求我的信仰,然後把它付諸實踐。在關鍵問題上不要妥協讓步。”孩子的行為習慣深刻地受 到社會環境的影響,而家庭環境則是孩子接觸的第一個環境,家長的言談舉止、興趣 愛好都對孩子産生着潛移默化的影響。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三字經 裡也說:子不教,父之過。初高中的孩子缺乏主動性,父母有時候指點他們做什麼,他 們做什麼。但是如果孩子從小就看着勤勞的父母長大,那麼不用說他們就會變得勤勞。 孩子喜歡模仿大人的動作,所以家長一定要多一些肢體語言,從行動上去帶動、示範、引導孩子。“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國家的命運僅僅攥在祖 國的花朵手裡,祖國的花朵又需要父母辛勤地栽培。如果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哪會有今天祖國的希望,祖國的未來又能由誰來創造。在古代,人們就開始重視家庭教育了,例如,“嶽母刺字”、“ 孟母三遷”。那麼,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更應該重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