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起科技,長期保持毛利率超過70%,淨利潤超過40%,且全球市占率超過40%,這樣的芯片公司在A股打着燈籠都難找吧。
同時公司産品從DDR4向DDR5叠代的初始階段,量價齊升,市場天花闆再次打開。
從目前已知的消息看,瀾起科技未來大有可為。
在堂堂分享的上篇文章中,詳細地介紹了瀾起科技的現有的主要産品以及未來的産品布局,以及所在行業競争對手的情況。
知道了瀾起科技産品布局都是圍繞自己能力圈——互連芯片領域布局;
互連芯片領域競争格局極其優秀,全球僅有三家公司,同時瀾起科技還是其中實力較強,且最為專注的公司。
技術叠代已經發展到了DDR5階段,應用端也從單一的雲端服務器領域拓展到PC電腦端。
有了這些行業知識背景下,堂堂再結合市場做個簡單的财務介紹和估值推演。
一、公司的營業收入變化
公司由互連類芯片起 家,該業務仍為當前公司的核心業務;
2017、2018 互連類芯片業務營收分别同比 67.41%、 87.09%,成長快速;
2018-2021 年,受内存市場景氣度及DDR4 滲透率趨高的影響,該業務營收平穩;該部分業務 2021 年營收 17.17 億元,占公司總營收達 67.02%。
2016-2018 年,公司互連類芯片産品隻有内存接口芯片一項,占公司營業收入的比例為 99.49%。
2016 年開始研發的津逮®CPU 公司推出的一系列具有檢測和動态安全監控功能的 x86 架構處理器;
2021 年,津逮®CPU 業務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實現營業收入 8.45 億元,同比 2,750.92%。
基于高速接口芯片經驗,公司積極拓展互連類芯片新産品,目前貢獻收入較少,但有望成為 未來新的增長點。
二、費用
公司近四年以來财務費用均為負的,說明公司不缺錢,每年都會有存銀行的利息收入。據最新的2022年Q1看公司賬戶流動資産高達77.90億元。
以2021年公司總成本19.01億元算,公司即使沒有營收,四年内也不會破産。
公司的研發費用逐年增高,反映出公司對于研發的重視,均高于公司的銷售費用以及管理費用。
公司對研發的持續投入有效地保障了公司在行業内的持續競争力,從公司對行業标準的貢獻就可以看出來了。
同時較低的銷售費用,極高的毛利率和淨利率,也有效證明了公司所在行業的競争格局好,且對下遊的議價能力較強。
三、經營現金流
都說可持續發展的現金流才是賺到的真金白銀,也是企業發展的源源動力。
公司近四年經營活動産生的現金流淨額均為正值。
2021年現金流淨額減少的主要原因是DDR4處在周期末端,且同時期放量的津逮®CPU 業務毛利較低,公司淨利潤減少,從而導緻經營現金流額減少。
四、ROE
該指标反映股東權益的收益水平,用以衡量公司運用自有資本的效率。指标值越高,說明投資帶來的收益越高。該指标體現了自有資本獲得淨收益的能力。
巴菲特老爺子就曾說過ROE低于15%的公司不值得投資,而公司20、21年度兩年都曾低于15%。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2022年一季度報業績好轉,有望在2022年ROE回歸15%以上。
對于瀾起科技的估值,相信很多人有很多算法,堂堂就用一些偏保守的算法。
假設真如機構預測的那樣内存接口及配套芯片2023年市場規模将達到 87 億元人民币;2025 年的 180.41 億元。
堂堂就保守點測算
互聯類芯片領域:
而公司獲得40%的份額,毛利率依然維持70%,淨利率維持在40%,對應的業績估值是:
23年:87*40%*40%≈13.92億;
25年:180.41*40%*40%≈28.8億元;
津逮®CPU:
21年淨利率約為6.7%。
公司在交流中有介紹稱未來随着市場規模擴大,成本還會降低,但是目前還是先以現狀為主。
而公司在介紹中稱公司這塊業務的市占率不到2%,對應的營收為8.45億。
假設公司達到市占率達到40%,營收則為169億,對應的淨利潤11.323億元。
同時公司未來布局的AI芯片還未可知,暫時不做讨論。
綜上所述公司未來三五年内業績的颠覆應該就是在28~40億之間。
對比曾經的海康威視10年~15年業績與估值的變化,公司未來的估值變化應該是在600億到1500億之間,對應的遠期估值大約在15—53倍PE之間。
總結:
公司目前的走勢一直是比較規矩:
每次低于600億都會被快速拉回,即使是在前期科創闆流動性枯竭的那種極端情況下。
不過公司對于下遊雲端服務器的依賴,屬于單一行業的上遊核心芯片公司,可能會受行業周期的影響。
同時公司所處行業屬于技術驅動型行業,可能存在技術被替代的風險,這點也不容被忽視。
堂堂寫到這裡相信大家也看出來了,這家公司還不算是一家成功的平台型公司,而且所處行業天花闆并不高,未來想象力依然有限。
隻是目前行業升級,它量價齊升,下遊雲服務器受疫情影響景氣度高漲暫未看到任何不好的消息。
屬于多重好消息加身,所以才有了它抗跌的屬性。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下周見!
請看客朋友理性看待,請勿将本文章視為投資或其他決定的唯一參考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