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起,廣州地鐵21号線試行強冷、弱冷車廂,頭尾兩節車廂為弱冷、其餘車廂強冷,溫度相差1-2℃左右。目前廣州地鐵一共三條線(18、21、22号線)實施強弱冷車廂,均為客流量較低的線路。至于中心城區的大客流線路,更多乘客反映空調不夠冷。記者實測,5号線車廂溫度比21号線弱冷車廂還要高。地鐵方面表示其他線路是否推廣要看試點情況。(8月2日《廣州日報》)
今年廣州的高溫天氣“超長待機”,預計将成為1951年以來最長的高溫過程。“強弱冷車廂”在此酷暑時刻開始運營,讓人感到了一股沁人心脾的涼意。實際上,廣州地鐵的做法參考了國内其他城市的經驗。去年就有媒體報道,上海、安徽合肥、四川成都、山東青島、陝西西安等地均有地鐵線路增設弱冷車廂,來打造“同車不同溫”的出行環境。今年夏天,北京地鐵所轄線路(除首都機場線外)全面啟動“強弱冷車廂”模式。乘客可根據站台、屏蔽門相關标志标識的指引,按需乘車。各地紛紛試水“強弱冷車廂”模式,可見差異化的溫控服務頗得人心。
“同車不同溫”的應運而生,源自公衆對提升城市治理精度的需求。而城市治理的精度又與城市溫度息息相關。當公共服務越多樣化、個性化,城市治理就越科學精細,老百姓的“體感”溫度也就越舒适。這便是“強弱冷車廂”模式所包含的城市治理邏輯。當然,好舉措要發揮好效果,還需要多方協力、優化提升。從地鐵運行環境來看,影響乘客體感溫度的因素比較多。譬如,車廂内的人流、光照和通風情況,列車外部的運行環境和列車内部空調系統的差異,都會影響到乘車體驗。而且,不同乘客存在個體差異,對環境溫度和空調通風量的感受也不同。想讓公衆對新模式普遍感到滿意,還需要在差異化、精細化服務上下足功夫、做好文章。
對此,北京地鐵“頗有心得”,值得借鑒。一方面,要做好深入調研的文章——對不同線路、車型的設置溫度與實際溫度的關系,以及站台溫度、滿載率對車廂溫度的影響,有必要展開研究分析,并據此優化車廂“強冷弱冷”的空間布局。另一方面,要做好建立長效機制的文章——建立車廂溫度動态調整機制,綜合每天天氣情況和各種影響因素,更加精準地為乘客提供溫控服務。現在,其他的線路還沒有實行新模式。不妨抓緊時間,組織調研,校準差異化服務的精度,為推廣“強弱冷車廂”模式做好準備。
文/廣州日報評論員 楊博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莫偉濃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 胡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