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主要從話語的角度,探讨語文是什麼。語文是什麼,在語文教學實踐中,還是一個具有争議、需要進一步進行研究的問題。本文認為,語文就是培養學生話語理解和話語表達的能力。
關鍵詞:語言、言語、話語、話語語文觀。
語文是什麼,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标準(2011年版》中,雖然給出了一個結論。但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發現這個結論有含糊之處,不利于指導語文教學,對語文教學的改善、效率的提高作用不明顯,處在可有可無之中。
現代各人文學科對語言開展不斷深入的研究,以及現代語言學的快速發展,各種新觀點、新方法對語文教學的滲透,對語文的認識必然處于不斷進步中。
現代教學設備、教學新技術的不斷出現,走進現實的課堂教學。及網絡教學、多媒體教學對語文教學方式的改變,導緻語文是什麼的讨論再一次進入人們的研究視野。
本文主要從話語的角度,利用話語分析的方法,對語文是什麼展開探讨。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标準(2011年版)》對語文的認識
“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語文課程緻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從引文可以看出,語文是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語文是語言文字的簡稱。
如此一來,語文課程就變成,是一門學習“語文”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是同義反複,沒能具體指明語文的内涵。
從語言學來看,文字隻是記錄語言的書面符号,記錄語言的還有聲音符号,語言與文字不是并列關系。
“人文性”,從文化史、哲學思想史的發展淵源可知,詞中的“人文”來自于人文主義,人文主義者的理論依據是“人性論”,“人性論”是對“神性論”的反駁,人文主義者的研究視野從彼岸世界所謂的“神”轉向研究此岸世界所謂的“人”。“工具性”與“人文性”并不是一對對立的詞語,語文中的人文性實際上是對人文一詞的誤解。
關于“工具性”與“人文性”的争議,具體内容在此就不一一詳細叙述了。
從上可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标準(2011年版)》回避了對語文是什麼的争論,沒有給予具體明确的定義,而隻是進行了描述性的模糊說明。
2、語言與言語
針對語言本身,索緒爾就指出了語言與言語的不同。言語是具體的,包含實際運用的語言材料和具體的行為,是運用語言來完成現實的交際行為。語言是具體言語行為材料的抽象和概括,是研究語言本身的規則系統,語法體系。
後來的語言學家突破了對語言語法體系的研究,轉向研究言語,研究生活中活生生的具體的言語行為。到現在,語言學家的研究範圍及研究的深度,更是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廣義的語言包含言語。那麼,語文所指的語言,又是指向什麼内容呢?
“語言文字的運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活動以及文學活動,存在于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
從這外延可以得出,指向社會生活中的聽說讀寫活動以及文學活動,範圍極為廣闊,内含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與此指向對應的,又應該是言語。
3、言語與話語
從狹義的語言觀,發展到廣義的語言觀。語文教育論也跟着從語言教學論發展到言語教學論。關于言語教學的論文及專著紛紛出現,感興趣的可以自行研究。
随着話語語言學的興起,又引發了話語與言語關系的争論,不同的語言學家又有不同的話語觀點,有人認為二者密切相關,有人認為二者研究不同的問題,在此就不展開讨論。
本文作者認為,話語是人們表達思想的聲音及記錄聲音的文字。
思想是指人們對世界的認知,世界既包括外在的客觀事物及人本體,也包括對外在客觀世界的反映——内心精神世界的認知。
4、話語語文觀
葉聖陶老先生說,口頭為語,書面為文。可惜的是沒有進一步展開論述。
說出來的,表達思想的聲音是話,稱為說話,記錄下來為文。
不表達思想的話,是廢話。
表達真實思想的話,是真話。
不表達真實思想的話,是假話,謊話,謊言。
由此可見,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交際中,話語是一種真實的存在,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話語理解和表達能力,顯示出不同的話語水平,有時相差巨大。
話語權的争奪,更是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層次,各個方面,随處可見。
從話語的觀點來看語文。
說和寫,是話語的表達;聽和讀,是話語的理解。
語文就是一門培養學生話語理解和話語表達能力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
思想的理解與表達
參考資料:
1.《話語分析》, 李悅娥、範宏雅,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5。
2.《話語語言學概論》,王福祥,外語教學與研究, 1994。
3. 《言語教學論》,李海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