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某些情境會有無限變化,某些情境則又提供了直截了當的選擇。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情境在黑白之間的灰色中間地帶,如果有人把黑和白作為僅有的可能,卻忽略了其它可能性的存在,就犯了非黑即白的邏輯謬誤。
非黑即白的實質
非黑即白通過非此即彼的選擇來誤導讨論,破壞辯論的建設性。例如:在談到反恐戰争時,總統說:“如果你不支持反恐戰争,你就是支持恐怖分子。”這裡,總統隻給出了兩個選項,強迫人們二選一。但事實上,有人不支持反恐戰争,或許隻是不喜歡戰争本身,跟是不是反恐關系不大,當然更不代表就是支持恐怖分子。這種“非黑即白”的邏輯思維是一種非常簡單粗暴的二分法。
再來看一個例子:假如我們進口貨品,就等于将我們的工作送到其他國家去;那我們出口貨品,就等于将我們的财富送到其他國家去。既然必須在進口或出口之間選擇,我們要麼選擇失去工作,要麼選擇失去财富。其實,這個論證也不是非黑即白的抉擇,因為我們可以進口一些東西,然後出口另外一些東西。要知道,貿易的核心其實就是交換。
警惕“非黑即白”式的思考
非黑即白的思考通常使我們忽略處境的複雜,并打消我們尋找其他解決方式的想法。在二戰前的德國,就有一部分德國人認為,假如把猶太人殺光,德國的麻煩就解決了。他們覺得猶太人是德國所有問題的禍首。這種社會思潮正是納粹崛起的群衆基礎。
猶太人或其他團體或許要為某些時期的某些問題負責,但沒有可能所有問題都是他們造成的。必須承認:非黑即白的概括性陳述具有一種誘感力,因為它們常包含一定程度的真理,但卻是非完整的真理。完整的真理需要考慮事實與證據,并且要耗費精力去思考複雜的問題,而不是那些過度簡化的部分事實或證據。
假如你想成為理性的人,每當你聽到有人以非黑即白的方式解答問題時,記得問自己,證明事物為真的證據是什麼?怎樣确定證據是正确的?這類問題通常會暴露出問題的複雜性與解答的簡化性。
比如市場調查者往往會将人們分配到大項的分類之中,通過“是”或“不是”的回答搜集信息,對個人來說這兩種信息可能都不是正确的。因此,在此基礎上所做出的統計結果,也不可能是正确的,并且會對決策者的決定産生誤導。
巧用“非黑即白”說服他人
非黑即白式的簡單思考是有害的,不過在某些時候,“非黑即白”卻不失為說服他人的一種方法。
我們給對方提供兩個選擇,一個是非常令人不快的選擇,另一個是對方欣然贊同的做法。假如對方不照你所建議的去做,那他就會遭遇非常不好的事情。比如,如果你想給朋友提個修門的建議,你就給他來個“非黑即白”式的建議:“你不把門改造一下,就會被鄰居恥笑。别人會覺得你沒有品味,會把你的門當作茶餘飯後的消遣。”你的朋友想到問題這麼嚴重,就趕緊修門去了。
如果你還是為說服他人而發愁,那就不妨學習如何引出你所認為的唯一可行之道,比如說:“好吧,美麗的夫人,看來我們有兩個可能的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