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一切都是機緣,包括讀書。
我從未想到有一天會重新讀魯迅的書。因為從小學什至初中語文課本裡每一學期都會有至少一篇魯迅先生所寫的文章。在讀書生涯裡遇見的中心思想和語句理解的相逢下,我早已喪失了對先生文字的好奇和驚喜。
重讀的緣分是,有一次看到網絡上征集“有沒有看到一句話,讓你無比的絕望?”我看到有人用魯迅《而已集》中的一句話——“這是真的,我的話已經說完,去年說的,今年還适用,恐怕每年還适用。但我誠懇地希望他不至于适用于十年二十年之後。倘這樣,中國可就要完了,雖然我倒可以自慢。”——作了回答。一刹那,我被震撼到了。
于是,我重新找到了《呐喊》這本書,驚奇地發現,魯迅先生寫下的文章,某些話直到今天仍然适用。
比如:1.諷刺欺上媚下之輩
哈兒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嚴厲
2.諷刺“熊孩子”
小的時候,不把他當人,大了以後也做不了人。
……
一:《呐喊》篇
其實《呐喊》講的是對底層窮人的苦。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故鄉》裡的閏土,作者這樣寫到“他大約隻是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沉默片刻,便拿出煙管來默默的吸煙了”。面對生活中的苦難,除了覺得苦以外,什麼都改變不了。歲月把苦難刻在了人的骨髓裡。我們很難想象童年時候那個天真可愛的閏土怎就在多年之後變了一副模樣呢?
《呐喊》講的是中國人的麻木和愚昧。《呐喊》更訴說的是國人人性中的惡——強者欺負弱者。阿Q欺負比他更加弱小的小D和尼姑;穿短衫的窮人嘲笑比他們更加可憐而可悲的孔乙己。
而更讓我感到印象深刻的是《祝福》中那個命運悲慘的“祥林嫂”,直到現在我對“祥林嫂”依然充滿憐愛的心情。
二:祥林嫂
祥林嫂從家中隻身逃出,初到魯鎮時,“頭上紮着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但兩頰卻還是紅的。”雖無财物,還有青春。再到魯鎮時,裝束還是一樣的,多了一個“荸荠式的圓籃”和“一個小鋪蓋”,但象征着青春的兩頰上的紅色卻沒有了。這讓我們看到“祥林嫂”慢慢的褪去了青春而後迎來了她真正要面對的生活,最後慢慢看到了祥林嫂的命運和最後的遭遇。
辛亥革命前,早寡的祥林嫂聽說婆婆要把她賣掉,連夜跑到魯鎮,來到魯四老爺家幫傭,因不惜力氣得到太太歡心。不料又被婆婆把她搶走與賀老六成了親。賀老六忠厚善良,為湊錢還債累病而死,兒子也被狼吃掉,于是祥林嫂又回到魯四老爺家。她怕死後閻王分屍,把一年工錢拿去捐了土地廟門檻。當她在祝福晚上興沖沖端出供品時,魯家的不平待遇又給予她重創,于是從此精神萎靡,做事心不在焉,被趕出去當了乞丐。在一個祝福之夜,她死在了漫天飄雪的天氣裡。
魯迅先生塑造祥林嫂這個人物形象,就是要通過她來表現對解放婦女的社會問題的思索。要尋求解放婦女的道路就要認清她們遭受不幸的原因,祥林嫂自身的主要原因就是愚昧,而她的愚昧則是封建思想毒害的結果。祥林嫂終其一生也沒有反抗了周遭的一切!
有人說祥林嫂的死是當時社會的遭遇。
1、大家認為祥林嫂有“克夫”之相,才會把被拐賣的罪過強行推給祥林嫂,才會認為祥林嫂的改嫁是個罪過。
2.柳媽讓祥林嫂去捐門檻之後,大家對祥林嫂的态度卻沒有變,這使得祥林嫂的心再一次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從而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
3.魯四老爺隻是受封建文化影響頗深,以為祥林嫂是個不幸之人。但是,魯四老爺的兇殘以及冷酷無情是造成祥林嫂悲劇的重要原因。試想,如果當時有人給他一份希望,祥林嫂會不會擺脫這樣的命運。
在《呐喊》裡,我們也會感受到了作者的孤獨和無奈。他試圖在一群睡着的人群中呼喊,得到幾個人,哪怕是一個人的回應。魯迅先生最終棄醫從文,從精神上拯救中國人民!
《呐喊》中的角色都是坐着細心雕琢而成,他們每個人都是鮮活的生命。他們身上有别人無法理解的特征,極具個性,但卻有代表了那個社會大多數人的命運,甚至可以說他們是那時候大多人的真實寫照,成為時代的縮影。看到閏土痛心變化我們看到對貧苦人民的無情壓榨;楊二嫂尖聲曆氣窺見了愛占便宜的國民劣根;祥林嫂無端的“可能是老了罷”體會到封建禮教的“吃人”……
現代社會,早已不是那殘酷、專制的封建社會了,但仍存在一些類似于“吃人”的不平事。比如一些非法犯罪分子在網上發布的一些針對某人的人身攻擊;官場上暗地裡的争鬥;一些殺人、賄賂事件等等。這些相對于過去,我覺得渺小甚微,中國有能力去解決這些事情。我也相信,在國家領導人的帶領下這些問題會漸漸減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