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俗稱“臘八” ,即農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一些地區有喝臘八粥的習俗。
歲終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新舊交替;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
在國人越來越回歸傳統的今天,在這寒冷的冬季,我忽然想起了臘八節裡喝上一碗臘八粥的溫暖,那一種遙遠的來自古老祖先的溫暖。
關于臘八節的傳說很多,有一則是佛教故事:相傳釋迦牟尼苦修多年,餓得骨瘦如柴,曾打算放棄苦行,此時遇見一位牧友送他乳糜,釋迦牟尼食後坐在菩提樹下沉思,于十二月初八成道。
放學回去喝一碗,那種香甜的感覺是現今快節奏生活方式的人們無法體會也無暇體會的。我能從外婆銀白的發絲和慈祥的笑容裡感受到無邊的愛和包容。
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民間盛傳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分送親友,并且一定要在中午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享用。
臘八粥如果吃了幾天還有剩的就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意義,家中飼養的馬、牛、羊、雞、狗、豬也要喂上幾勺粥,因為傳說天庭要在臘日派管理六畜的牛魔王、弼馬溫及豬八戒等下凡,查訪各家六畜的生活情況,這樣做可以使六畜壯實多産。
有的地方還會在果樹樹幹和花枝上塗一些粥,以祈求來年果實滿枝。陝北有的地方吃臘八粥講究在太陽出山以前,小孩端一碗粥,先用筷子往院内的果樹上抹一些,然後用斧頭或木棍敲打樹幹三下,口中唱道“管你結棗不結棗,年年打你三斧腦”“看你結杏不結杏,年年打你大三棍”等,稱之為祭樹。
還有舊俗,學生家裡要給先生敬送臘八粥,現在我故鄉陝北山村裡仍然保留着這習俗。臘月初八日早上,小學生上學時每人要端一碗臘八粥送給老師,這也是家長對老師辛苦了一年所表達的一點敬意。
民俗固然有趣,其實冬天裡吃一碗熱騰騰的臘八粥,不但可口,也能營養增壽。現代人吃慣了濃油赤醬的大魚大肉,專家建議應該多吃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雜糧,并認為多谷飲食是實現營養多樣化的最好載體,臘八粥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Tips
臘八粥中經常采用的原料多為中國傳統的藥膳食品,這些食物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維生素E、B族維生素以及多種微量元素,所以,不光臘八節,如果每周都能吃上三五頓臘八粥,那才夠營養。
豐富的情感與營養,凝聚在一碗小小的臘八粥裡,寒冷中的期待與渴望,結成—碗臘八粥的溫暖,溫暖着寒冷的冬日,消融了彼此間的隔閡與距離,臘八粥是身體與心靈的雙重營養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