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眼,2019年已經接近尾聲了。12月是一年的終點,人們将過去一年的經曆埋在12月的白雪下,也将新一年的願望種在12月尚未解凍的泥土裡。
對聯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形式,千百年間,中國人将自己的願望用紅底黑字書寫出來,貼在門邊,表達美好祝願,也表達生生不息的希望。新年新氣象,王安石的詩裡也說:“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貼春聯的習俗在成都由來已久了,唐宋時期的成都市井熱鬧繁榮,春聯也逐漸走進千家萬戶。那麼,以前的對聯是什麼樣的呢?
桃符辟邪
桃符被認為是春聯的前身。《後漢書·禮儀志》對桃符的記載為:“以桃印,長六寸,方三寸,五色書文如法,以施門戶,止惡氣。”在這之前,桃木已被用于辟邪。人們将桃枝插在門上,後來改用桃闆,古代人們通常在新年到來之時,将神荼、郁壘二神的畫像畫在桃木闆上。相傳,神荼、郁壘是東海度朔山桃樹下的二神,能将百鬼捉住,喂食老虎。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帖畫雞戶上,懸葦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王安石的“總把新桃換舊符”,指的就是神荼、郁壘的桃符。
第一副春聯
目前,學界認為曆史上第一副春聯是公元964年後蜀王孟昶寫的“新年納餘慶,嘉節号長春”,即新年享受着先人們的遺澤,希望新年春意常在。
孟昶是後蜀開國國君孟知祥的第三個兒子,懶理朝政,但很有文才。他原本請學士辛寅遜在寝門邊的桃符上題寫文字,寫完後覺得不工整,索性自己寫下“新年納餘慶,嘉節号長春”兩句。
對聯寫于964年除夕日,原本被稱作“題桃符”,因在新春時節張挂,所以又稱春聯。到了宋代,對聯的載體從桃木闆到楹柱,再到紅色紙張,慢慢演變成為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樣子。《風俗通》寫道:“桃梗者更也,歲終更始,受介祉也。……後世則易以紅紙,而書吉祥語于其上。”
但好景不長,在孟昶寫下對聯後的第二年,後蜀即戰敗歸降北宋。
人頭熙攘桃符市
到了宋代,成都市井繁華,按照一年内的時節變化,每月都有集市販賣季節性産品。據《成都古今記》的記載,一年内成都的集市大緻為:正月燈市,二月花市,三月蠶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桃符市在十二月開放,元旦時人們互相慶賀新年時即閉市,兜售的物品除了桃符外,還有春牌、成都周邊的年畫等。精妙的對聯在民間廣泛流傳,也常常通過書法藝術表達出來,昭示在名勝古迹和大庭廣衆。
到了明代,朱元璋命令公卿士庶除夕時必須在大門上貼春聯一首,這一習俗習慣逐漸蔓延到全國。
對聯經過上千年的發展,已不僅僅是新春祝福,還有壽聯、婚聯、名勝聯、殿堂聯、諧聯、巧聯、諷聯和挽聯等,衷心的祝福、熱切的希望、深刻的緬懷、诙諧的打趣都成為文章;90年代初的電視劇《聯林珍奇》也是有趣的對聯故事……一切的一切,讓貼對聯的習俗從紮根中國已成長為參天大樹。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