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在特殊時期為家長提供特别的家庭教育指導,全國婦聯推出了“特殊時期 特别家教”微信欄目,家長可以通過家庭教育微課學習家庭教育知識。
五步法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特别家教1089期)
01.什麼是好習慣?
什麼是好習慣?做有益于自己、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會并且長期堅持的事,直到成為一種好的習慣性的行為,我們稱之為好習慣。好習慣的養成會給孩子的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礎。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說,“凡人生所需要的重要習慣、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6歲以前培養成功”。6歲以前是人格陶冶和培養好習慣的關鍵期。其實行為習慣的養成,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了,雖然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越早養成越好,同時也要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實際發展水平。例如:3~4歲時,可重點培養的好習慣有:會洗手,特别是飯前一定要洗幹淨手;獨立進餐;大小便如廁;做事情善始善終;東西用完歸位。4~5歲時,可重點培養的好習慣有:與同伴友好交往,懂禮貌,懂謙讓,學會等待。5~6歲時,可重點培養的好習慣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克制、自我約束,喜歡閱讀。
02.學會“五步法”,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第一步是“确權”,即明确權利,簡言之就是父母要把做事情的權利歸還給孩子。其實,孩子的好習慣往往是在生活實踐當中習得來的。孩子是獨立的個體,父母不妨試着與孩子“劃清界限”。明确哪些權利是孩子的,孩子能做的事,父母盡量不要伸手,讓孩子獨立完成。無須“包辦”或替代過多,這樣孩子就會慢慢知道“我要做什麼”“我怎麼做”。第二步是“談判”,列出清單、明确任務。父母要以平等的身份來與孩子交流溝通且達成共識,獲得孩子的認可。其實,孩子到4歲時就已經具備了溝通的能力,這時,父母不妨試着跟孩子平等“談判”。從一日生活入手跟孩子一起列清單,很明确、很清楚地列出來孩子應該做哪些事、怎麼做、應該做到什麼程度。需要特别提醒的是,這份清單也應是全家人共同遵守的規則,以身作則,成為孩子養成好習慣的榜樣。
第三步是“立規矩”,這是養成好習慣的一個核心問題。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矩要從一點一滴做起。“不要以惡小而為之,不要以善小而不為”,好習慣的建立同樣要遵循這個原則。在立規矩的過程中,要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懂得規則面前人人平等。規則一旦建立,全家人都要遵守,不能有雙重标準,父母如果沒有做到也需要接受懲罰。此外,還需要讓孩子對規則産生一種敬畏感,特别是要明确邊界感、守住底線,明白哪些規則和底線是一定不能突破的。孩子如果破壞了底線養成了不良的習慣, 再糾正起來其實是非常難的。
第四步是“行動”。前三步是好習慣養成準備期,“行動”是最關鍵的,也是最艱難的。如何 “行動”呢?其實就是堅持不懈、持之以恒。行動時,父母要堅持“一緻性”和“一貫性”原則:“一緻性”就是規則一旦建立,大家都要遵守;“一貫性”就是在正常的情況下,要讓孩子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地去執行。當然,也需要根據孩子自身的實際發展水平和現狀做出适當的調整,不要攀比,更不能期待一步到位。不妨從一小步開始行動,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去體驗、去試錯和修正自己的行為。父母也需要及時鼓勵,幫助孩子在養成好習慣的過程中也逐步學會接納自我,建立自信心。
第五步是“檢驗”。習慣成自然,當孩子在不需要提示時仍能自覺主動地做出良好的行為時,就是好習慣養成的标志。如果孩子未能養成好習慣,父母也不要過分擔心,可以根據檢驗結果來調整優化過程,比如孩子做事拖拉,父母不妨試着先把權利還給他。讓孩子知道這是他自己的事,然後談判的時候要說明規則和要求并在一定的時間内完成。接下來就是行動,也不要一步到位,本該10分鐘完成的事,父母不妨再多給孩子點兒時間,并注意及時鼓勵。慢慢地孩子就能提高效率,自覺地在規定時間内完成事情,自然而然地養成了自律的好習慣。
03.養成好習慣,與孩子共同成長
父母要用一顆平常心理性客觀但又積極地看待孩子的進步。不要因為心情好忽略孩子的錯誤,更不能因為情緒不好否定孩子的進步。改變孩子已有的不良習慣需要一個過程,養成一個好習慣也是需要時間的。在習慣培養的過程中,父母要學會寬容地對待孩子不好行為的反複,給孩子足夠的耐心。理解孩子是溝通的基礎。父母不能一味地批判孩子,更切忌唠叨。要學會傾聽孩子的意見,了解他的需要和想法,發現孩子與教育的契機更重要。
來源:父母必讀
作者:梁雅珠
圖片來源:攝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