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生活
/
高二生物選擇性必修一重點筆記
高二生物選擇性必修一重點筆記
更新时间:2024-10-03 14:21:39

高二生物選擇性必修一重點筆記?選擇性必修2生物與環境基礎知識填空默寫(每天打卡),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高二生物選擇性必修一重點筆記?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高二生物選擇性必修一重點筆記(選擇性必修2生物與環境基礎知識填空默寫)1

高二生物選擇性必修一重點筆記

選擇性必修2生物與環境基礎知識填空默寫(每天打卡)

第1章 種群及其動态

第1節 種群的數量特征

第 天 時間:    

1.種群在                就是種群密度。在調查分布範圍較小、個體較大的種群時,可以      ,如調查某山坡上的珙桐密度。在多數情況下,逐個計數非常困難、需要采取    的方法。例如,對于有趨光性的昆蟲,可以用          的方法來估算它們的種群密度。(P2)

2.估算種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    ;調查草地上蒲公英的密度,農田中某種昆蟲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蟲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都可以采用    。(P2)

3.許多動物的活動能力強,活動範圍大,不宜用樣方法來調查它們的種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        。(P3)

4.出生率是指在單位時間内      的個體數目占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值。死亡率是指在       的個體數目占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值。(P3)

5.以下三圖像(上端指老年個體)依次表示的年齡結構類型是               

6.種群的年齡結構是指一個種群中    的個體數目的比例。(P4)

7.性别比例是指種群中          。性别比例對種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響。(P4)

8.      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種群的其他數量特征是影響種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其中                直接決定種群密度,年齡結構影響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響    ,進而影響種群密度。(P4)

9.單子葉草本植物常常是叢生或蔓生的,從地上部分難以辨别是一株還是多株。而    草本植物則容易辨别個體數目。(P5“探究·實踐”)

10.取樣的關鍵是要做到    ,不能摻入主觀因素。    法和    法都是常用的取樣方法。(P5“探究·實踐”)

11.很難捕獲的猛禽、猛獸類生物,種群數量往往很少,很難直接觀察或捕捉到該生物。此種情況下可統計其足迹、糞便、巢穴、聲音、影像等對該生物進行計數:①用紅外觸發相機拍攝恒溫動物的照片和視頻,然後分析計數;②根據動物的糞便特征計數;③通過動物的聲音等其他特征進行計數。(P6“生物科技進展”)

第2節 種群數量的變化

時間:    

1.數學模型是用來              的數學形式。(P7)

2.數學模型的表達形式常見的有①       ,優點是       ;②     ,優點是    

3.建立數學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驟:觀察研究對象,提出問題;提出合理假設;根據實驗數據,用适當的數學形式對事物的性質進行表達;通過進一步實驗或觀察等,對模型進行檢驗和修正。(P6)

4.種群增長的“J”形曲線形成的原因(模型假設):             ,用數學公式表示      

各字母的含義分别是 λ            N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0:            

5.一定的環境條件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稱為      ,又稱K值。其大小與     有關。

6.“S”形曲線形成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S形曲線中捕魚的最佳時期是     ,(捕撈後剩餘   ),原因是                

8.建立       ,從而提高       ,是保護大熊貓的根本措施。

9.對一支試管中的培養液中的酵母菌逐個計數是非常困難的,可以采用      的方法:先将蓋玻片放在計數室上,用吸管吸取培養液,滴于蓋玻片邊緣,讓培養液      。多餘培養液用濾紙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細胞全部    到計數室底部,再計數。(P11)

第3節 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

時間:    

1.在自然界中,種群的數量變化受到陽光、溫度、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響。例如,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種群密度主要取決于林冠層的    ,即主要取決于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強度;在溫帶和寒溫帶地區,許多植物的種子在春季萌發為新的植株,這主要是受        的影響;蚊類等昆蟲在寒冷季節到來時一般會全部死亡,這主要是受氣溫降低的影響;幹旱缺水會使許多植物種群的死亡率升高,動物種群在尋找水源的過程中也常常發生個體的死亡,而對于東亞飛蝗來說,      正是其種群爆發式增長的主要原因。(P14)

2.應當指出的是,非生物因素對種群數量變化的影響往往是綜合性的。例如,春夏時節動植物種群普遍迅速增長,除氣溫升高外,日照延長、降水增多也是重要因素,而對于動物來說,        也是導緻種群增長的重要因素,這就涉及生物因素了。(P14)

3.一般來說,食物和天敵等生物因素對種群數量的作用強度與該種群的密度是相關的。例如,同樣是缺少食物,種群密度越高,該種群受食物短缺的影響就越大,因此,這些因素稱為      因素。而氣溫和幹旱氣候因素以及地震、水災等自然災害,對種群的作用強度與該種群的密度無關,因此被稱為        因素。(P16“小字内容”)

4.研究種群的特征和數量變化的規律,在野生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        等方面都有重要意義。(P16)

自我校對

第1節

1.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 逐個計數 估算 黑光燈進行燈光誘捕 2.樣方法 樣方法 3.标記重捕法 4.新産生 單位時間内死亡 5.增長型 穩定型 衰退型 6.各年齡期 7.雌雄個體數目的比例 8.種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遷入率與遷出率 出生率 9.雙子葉 10.随機取樣 五點取樣 等距取樣

第2節

1.描述一個系統或它的性質 2.數學公式 科學、準确 曲線圖 直觀 4.食物和空間充裕,氣候适宜,沒有天敵和其他競争物種等 NtNλt 該種群數量是一年前的倍數 t年後該種群的數量 該種群的起始數量 5.環境容納量 環境條件

6.資源和空間有限,當種群密度增大時種内鬥争加劇、捕食者數量增加 7.大于K/2 K/2 K/2時種群數量增長速率最大 8.自然保護區 環境容納量 9.抽樣檢測 自行滲入 沉降

第3節

1.郁閉度 氣溫升高 氣候幹旱 2.食物日益充足 3.密度制約 非密度制約 4.有害生物的防治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第1節 群落的結構

第36天 時間:    

1.在相同                    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簡稱群落。(P22)

2.群落是更高層次的系統,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是另外一些問題,例如:群落的    、優勢種、    、群落的結構、群落的    、群落的範圍和邊界等。(P22)

3.一個群落中        ,稱為物種豐富度。越靠近熱帶地區,單位面積内的物種越豐富。(P23)

4.種間關系主要有     (互惠)、            、捕食和寄生等。(P24)

5.原始合作:指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時,雙方都受益,但分開後,        。例如,海葵固着于寄居蟹的螺殼上,寄居蟹的活動,可以使海葵更有效地捕食;海葵則用有毒的刺細胞為寄居蟹提供保護。(P24)

6.互利共生:指兩種生物長期共同生活在一起,      ,彼此有利。例如,豆科植物與根瘤菌之間;植物向根瘤菌提供有機養料,根瘤菌則将空氣中的氮氣轉變為含氮的養料,供植物利用。

    :指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的現象。例如,翠鳥捕魚。

    :指一種生物從另一種生物(宿主)的體液、組織或已消化的物質中獲取營養并通常對宿主産生危害的現象。例如,馬蛔蟲與馬。

種間競争:指兩種或更多種生物共同利用同樣的有限資源和空間而産生的      的現象。例如,同一草原上生活的非洲獅和斑鬓鬣狗。(P24)

7.群落的空間結構包括    結構和水平結構等。(P25)

8.植物的分層與對      有關: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強度下生長。這種分層現象顯著提高了群落利用          的能力。除了光照,在陸生群落中,決定植物地上分層的環境因素還有    等條件;決定植物地下分層的環境因素則是        等。(P26)

9.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層為動物創造了多種多樣的            ,因此,動物也有分層現象。(P26)

10.群落的結構特征不僅表現在垂直方向上,也表現在水平方向上。例如,某草地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變化、土壤濕度和    的差異、光照強度的不同、生物        的不同,以及人與動物的影響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種群,同一地段上種群密度也有差别,它們常呈    分布。(P26)

11.由于陽光、溫度和水分等随    而變化,群落的外貌和結構也會随之發生有規律的變化。(P27)

12.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處的            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稱為這個物種的生态位(niche)。因此,研究某種動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    、食物、    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研究某種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區域内的出現頻率、      、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P27)

13.群落中每種生物都占據着相對穩定的生态位,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環境資源,是群落中物種之間及生物與環境間      的結果。(P28)

14.土壤小動物對動植物遺體的分解起着重要的輔助作用。許多土壤動物有較  的活動能力,而且身體    ,因此不适于用樣方法進行調查。常用      的方法進行釆集、調查。即用一定規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蟲器等)進行取樣,通過調查樣本中小動物的    來推測某一區域内土壤動物的豐富度。(P30“探究·實踐”)

15.豐富度的統計方法通常有兩種:一是      ;二是      。記名計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積的樣地中,直接數出各種群的個體數目,這一般用于個體較大,種群數量有限的群落。目測估計法是按預先确定的    來估計單位面積上個體數量的多少。等級的劃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較多、較少、少、很少”等等。(P30“探究·實踐”)

第2節 群落的主要類型

時間:    

1.根據群落的外貌和      等方面的差異,可以将陸地的群落大緻分為        等類型。(P33)

2.在荒漠中,一眼望去,隻見沙礫裸露,植被極度稀疏。荒漠分布在極度幹旱區,這裡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    ,荒漠裡物種少,群落結構非常簡單。(P33)

3.荒漠中的生物具有    的特性。植物有仙人掌屬植物、駱駝刺屬植物等,動物主要是爬行類、齧齒目、鳥類和蝗蟲等。它們以獨特的生存方式适應        的環境(P33)

4.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幹旱地區、不同年份或季節雨量不均勻的地區。草原上動植物的種類較少,群落結構相對    

在草原上,各種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優勢,有的草原上有少量的灌木叢,喬木非常少見。(P34)

5.草原上的植物往往葉片狹窄,表面有茸毛或蠟質層,能抵抗幹旱。草原上的動物大都具有          的特點。(P34)

6.森林分布在濕潤或較濕潤的地區,群落結構非常複雜且相對穩定。

森林中有喬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還有種類繁多的動物。森林為動物提供了豐富的        場所。(P34)

7.不同群落在物種組成、群落      上都有着不同的特點,不同群落中的生物也都有适應其環境的特征。(P35)

第3節 群落的演替

時間:    

1.随着時間的推移                ,叫作群落演替。(P38)

2.裸岩上的演替要經曆    、苔藓階段、草本植物階段、        。喬木比灌木具有更強的獲得    的能力,因而最終占據了優勢,成為茂盛的樹林。(P39)

3.初生演替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進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    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    或其他    的地方發生的演替,如火災過後的草原、過量砍伐的森林、棄耕的農田上進行的演替。(P41)

4.除了演替起點的不同,初生演替與次生演替的區别還有:初生演替速度    ,趨向形成新群落,經曆的階段相對較多;次生演替速度    ,趨向于恢複原來的群落,經曆的階段相對較少。這兩類演替,都是從結構簡單的群落發展為結構複雜的群落,群落中的物種數量和群落層次    ,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P41)

5.影響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外界環境的變化,生物的遷入、遷出,群落内部種群相互關系的發展變化,以及人類的活動,等等。這些因素常常處于變化的過程中,适應變化的種群數量        ,不适應的數量減少甚至被淘汰,因此,群落就不斷地演替。無論裸岩上的群落演替,還是棄耕農田上的演替,最終都會達到一個與群落所處環境相适應的相對穩定的狀态。(P41)

6.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進行。(P42)

7.我國2003年1月20日開始執行的《退耕還林條例》明确提出        和退牧還原等要求。(P43)

自我校對

第1節

1.時間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種生物種群 2.豐富度 種間關系 演替 3.物種數目 4.原始合作 互利共生 種間競争

5.各自也能獨立生活 6.相互依存 捕食 寄生 相互排斥

7.垂直 8.光的利用 陽光 環境資源 溫度 水分、無機鹽 9.栖息空間 食物條件 10.鹽堿度 自身生長特點 鑲嵌 11.季節 12.空間位置 占用資源 栖息地 天敵 種群密度 13.協同進化 14.強 微小 取樣器取樣 種類 15.記名計算法 目測估計法 多度等級

第2節

1.物種組成 荒漠、草原、森林 2.不均勻 3.耐旱 缺乏水分 4.簡單 5.挖洞 快速奔跑 6.食物和栖息 7.外貌和結構

第3節

1.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 2.地衣階段 灌木階段 喬木階段 陽光 3.土壤 種子 繁殖體 4.慢 快 增多 5.增長或得以維持 6.速度 方向 7.退耕還林、還草、還湖

第3章 生态系統及其穩定性

第1節 生态系統的結構

第37天 時間:    

1.在一定空間内,由生物群落與它的非生物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叫作      。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非生物環境的總和,構成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統——    。(P48)

2.要分析生态系統的結構,首先要分析生态系統有哪些    ,以及    之間的關系。(P49)

3.生态系統的組成成分有                      ,其中生産者為    ,消費者和分解者為    。(P50)

4.生産者可以說是生态系統的    。消費者能夠加快生态系統的    。此外,消費者對于植物的傳粉和種子的傳播等具有重要作用。分解者能将動植物遺體和動物的排遺物分解成    。因此,生産者、消費者和分解者是緊密聯系,缺一不可的。(P50)

5.植物一定是生産者嗎?    ;動物一定是消費者嗎?    ;細菌、真菌一定是分解者嗎?    

6.綠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陽能,能通過    由一個營養級向下一個營養級傳遞。(P51)

7.食物鍊和食物網是生态系統的    ,生态系統的        就是沿着這種渠道進行的。(P52)

8.生态系統具有            三大基本功能。

第2節 生态系統的能量流動

時間:    

1.生态系統中能量的                的過程,稱為生态系統的能量流動。(P54)

2.幾乎所有的生态系統所需要的能量都來自    。(P55)

3.攝入量、同化量、糞便量的關系:           

4.每一營養級同化的能量去向(兩個去向)=          

除最高營養級外,其餘每一營養級同化的能量的去向(三個去向)=             

除最高營養級外,其餘每一營養級同化的能量的去向(四個去向)=                

5.能量流動的特點①       原因:                        

    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未利用”是指未被        ,也未被            利用的能量。(P56圖示)

7.能量在相鄰營養級間的傳遞效率=         ×100% , 大約為       

8.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在封閉系統中,随着時間的推移,無序性将增加。生命系統是開放系統,可以通過獲取    來維持系統的有序性。(P95“學科交叉”)

9.如果将單位時間内各營養級所得到的能量數值轉換為相應面積(或體積)的圖形,并将圖形按照營養級的次序排列,可形成一個金字塔圖形,叫作    金字塔。如果用同樣的方法表示各個營養級生物量(每個營養級所容納的有機物的總幹重)之間的關系,就形成    金字塔。如果表示各個營養級的生物個體的數目比值關系,就形成數量金字塔。它們統稱為    金字塔。(P57)

10.研究生态系統的能量流動的意義: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桑基魚塘、沼氣池。②幫助人們合理地調整生态系統中的            關系,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      的部分。例:合理放牧、鋤草、捉蟲。(P58)

第3節 生态系統的物質循環

時間:    

1.組成生物體的        ,都不斷進行着從非生物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環境的循環過程,這就是生态系統的物質循環。這裡所說的生态系統,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統——生物圈,其中的物質循環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        。(P63)

2.物質在生态系統中    的特點,對于改進農業生産方式有多方面的啟示。(P63)

3.碳在無機環境和生物群落間是以    形式循環的。無機環境中的碳元素進入生物群落依賴             。生物群落中的碳進入無機環境主要依賴      (分解者通常稱之為      。),還可以            

4.減緩溫室效應我們應主要做哪些工作①      ;②          

5.生物體從周圍環境吸收、積蓄某種元素或難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機體内濃度超過環境濃度的現象,稱作    。一旦含有鉛的生物被更高營養級的動物食用,鉛就會沿着食物鍊逐漸在生物體内聚集,最終積累在食物鍊的頂端。(P64)

6.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是生态系統的主要功能,它們同時進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能量的固定、儲存、轉移和釋放,都離不開物質的合成和分解等過程。物質作為能量的    ,使能量沿着      流動;能量作為    ,使物質能夠不斷地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環境之間循環往返。生态系統中的各種組成成分,正是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才能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7.盡管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緊密交織在一起,但是它們具有不同的特點。在物質循環過程中,非生物環境中的物質可以被生物群落    利用;能量流動則不同,能量在流經生态系統各營養級時,是    的,而且流動是單方向不循環的。

8.落葉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爛的嗎?以帶有落葉的土壤為實驗材料。采用對照實驗的辦法,設計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的土壤不做處理(自然狀态);實驗組的土壤要進行處理,以盡可能排除      的作用,同時要盡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質的改變(例如,将土壤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 ℃恒溫箱1 h滅菌)。(P65“探究·實踐”)

第4節 生态系統的信息傳遞

時間:    

1.生态系統中的光、聲、溫度、濕度、磁力等,通過物理過程傳遞的信息,稱為物理信息。物理信息的來源可以是        ,也可以是        。(P69)

2.生物在生命活動過程中,還産生一些可以傳遞信息的    ,諸如植物的生物堿、有機酸等代謝産物,以及動物的性外激素等,這就是化學信息。(P69)

3.動物的特殊行為,主要指各種動作,這些動作也能夠向同種或異種生物傳遞某種信息,即動物的行為特征可以體現為行為信息。(P69)

4.在生态系統中的信息傳遞過程中,不僅有信息産生的部位——    ;也有信息傳播的媒介——    ,空氣、水以及其他介質均可以傳播信息;還需要信息接收的生物或其部位——     。(P69)

5.生态系統中的信息傳遞既存在于      之間,也發生在      之間,還能發生在        之間。

6.信息傳遞在生态系統的作用主要有:

           ,離不開信息的作用:如蝙蝠的回聲定位、莴苣種子的萌發;

        ,離不開信息的傳遞:如花引蝶,動物釋放信息素吸引異性;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狼靠兔的氣味捕食。

7.信息傳遞在農業生産中的應用有兩個方面:一是提高         ;二是            。(P71)

8.利用模拟的    吸引大量的傳粉動物,就可以提高果樹的傳粉效率和結實率。(P71)

9.目前控制動物危害的技術大緻有    防治、    防治和機械防治等。這些方法各有優點,但是目前人們越來越傾向于利用對人類生存環境無污染的生物防治。(P72)

第5節 生态系統的穩定性

時間:    

1.生态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處于相對穩定的一種狀态,就是      。(P73)

2.處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統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結構平衡:生态系統的      相對穩定。第二,      :生産—消費—分解的生态過程正常進行,保證了物質總在循環,能量不斷流動,生物個體持續發展和更新。第三,      ,例如,在某生态系統中,植物在一定時間内制造的可供其他生物利用的有機物的量,處于比較穩定的狀态。由此可見,生态平衡并不是指生态系統一成不變,而是一種動态的平衡。(P74)

3.    調節在生态系統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統具備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P74)

4.人們把生态系統        自身結構與功能處于相對平衡狀态的能力,叫作生态系統的穩定性。也就是說,生态系統的穩定性,強調的是生态系統維持生态平衡的能力。(P75)

5.生态系統的      能力是有限的。當外界幹擾因素的強度超過一定限度時,生态系統的穩定性急劇下降,生态平衡就會遭到嚴重的破壞。(P75)

6.生态系統抵抗外界幹擾并使自身的結構與功能保持原狀(不受損害)的能力,叫做    穩定性;生态系統在受到外界幹擾因素的破壞後恢複到原狀的能力,叫做    穩定性。(P75)

7.一般來說,生态系統中的    越多,    越複雜,其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強,    穩定性就越高。(P75)

8.生态系統在受到不同的幹擾(破壞)後,其恢複速度與恢複時間是不一樣的。(P76)

9.提高生态系統的穩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對生态系統    的程度,對生态系統的利用應該适度,不應超過生态系統的    能力;另一方面,對人類利用強度較大的生态系統,應實施相應的        投入,保證生态系統内部        的協調。(P76)

10.要使人工微生态系統(生态缸)正常運轉,在設計時要考慮系統内不同營養級生物之間的合适比例。應該注意,人工生态系統的穩定性是有條件的,也可能是短暫的。(P78“探究·實踐”)

11.封上生态缸蓋。将生态缸放置于室内通風、光線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        。(P78“探究·實踐”)

自我校對

第1節

1.生态系統 生物圈 2.組成成分 各組分 3.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 生産者 消費者 分解者 自養生物 異養生物

4.基石 物質循環 無機物 5.不一定 不一定 不一定

6.食物鍊 7.營養結構 物質循環 能量流動 8.能量流動 物質循環 信息傳遞

第2節

1.輸入 傳遞 轉化 散失 2.太陽 3.攝入量=同化量+糞便量 4.在呼吸作用中以熱能形式散失 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動 呼吸作用+流入下一營養級+流向分解者 呼吸作用+流入下一營養級+流向分解者+未利用 5.①單向流動 捕食關系不可逆轉、散失的熱能無法被利用  ②逐級遞減 每一營養級的同化量都有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熱能散失,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利用和一部分未利用 6.自身呼吸作用消耗 後一個營養級 分解者 7.上一營養級同化量/下一營養級同化量 10%~20% 8.能量 9.能量 生物量 生态

10.幫助人們科學規劃、設計人工生态系統,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能量流動 對人類最有益

第3節

1.C、H、O、N、P、S等元素 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2.循環往複運動 3.CO2 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呼吸作用 分解作用 通過化石燃料的燃燒 4.植樹造林 減少化石燃料燃燒

5.生物富集 6.載體 食物鍊(網) 動力 7.反複 逐級遞減 8.土壤微生物

第4節

1.非生物環境 生物個體或群體 2.化學物質 4.信息源 信道 信息受體 5.同種生物 不同生物 生物與無機環境

6.①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 ②生物種群的繁衍 ③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态系統的平衡與穩定 7.農畜産品的産量 對有害動物進行控制 8.動物信息 9.化學 生物

第5節

1.生态平衡 2.各組分保持 功能平衡 收支平衡 3.負反饋 4.維持 恢複 5.自我調節 6.抵抗力 恢複力 7.組分 食物網 抵抗力 9.幹擾 自我調節 物質 能量 結構 功能 11.陽光直接照射

第4章 人與環境

第1節 人類活動對生态環境的影響

第38天 時間:    

1.人類的生活和生産活動都會消耗地球上的資源,并産生大量的廢物。如果将人類為了維持自身生存需要的物質等,換算為相應的自然土地和水域面積,就是      。(P82)

2.生态足迹,又叫      ,是指在現有技術條件下,維持某一人口單位(一個人、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或全人類)生存所需的生産資源和吸納廢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積。(P82)

3.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類所需的資源越多,對生态和環境的影響就越大。(P83)

4.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例如,與步行相比,開車出行會    生态足迹。增加的部分既包括汽車對道路、停車場的直接占用面積,也包括吸收尾氣所需要的林地面積等。又如,與食用蔬菜相比,吃牛肉也會    生态足迹。(P84)

5.全球性生态環境問題主要包括全球氣候變化、水資源短缺、臭氧層破壞、土地荒漠化、      喪失以及環境污染等。(P85)

6.全球性生态環境問題對生物圈的穩态造成了威脅,同時也影響了人類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我們應正确處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踐行            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理念。(P87)

7.我國政府倡導      建設,将“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作為基本國策。(P87)

第2節 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

時間:    

1.生物多樣性包括    多樣性(基因多樣性)、    多樣性和      多樣性(P90)

2.生物多樣性的價值:一是目前人類尚不清楚的    價值;二是對生态系統起到重要調節功能的    價值(也叫做    ,如森林和草地對水土的保持作用,濕地在蓄洪防旱、調節氣候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對人類有食用、藥用和工業原料等實用意義的,以及有旅遊觀賞、科學研究和文學藝術創作等非實用意義的    價值。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明顯    它的直接價值。

3.我國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可以概括為    保護和    保護兩大類。就地保護是指在原地對被保護的生态系統或物種建立      以及國家公園等,這是對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保護。鼎湖山自然保護區就是我國建立的第一個自然保護區。(P94)

4.易地保護是指把保護對象從原地遷出,在異地進行專門保護。例如,建立        以及瀕危動植物繁育中心等,這是為行将滅絕的物種提供最後的生存機會。此外,建立        等,利用生物技術對瀕危物種的基因進行保護,等等,也是對瀕危物種保護的重要措施。(P95)

5.保護生物多樣性,關鍵是要處理好        的相互關系,如控制人口的增長、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以及廢物的重複利用等。保護生物多樣性,還要加強立法、執法和宣傳教育,使每個人都理性地認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保護生物多樣性隻是反對盲目地、掠奪式地開發利用大自然,并不意味着    開發和利用。(P95)

第3節 生态工程

第39天 時間:    

1.生态工程是指人類應用    學和    學等學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對人工生态系統進行分析,設計和調控,或對已被破壞的生态環境進行修複、重建,從而提高生态系統的生産力或改善生态環境,促進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系統工程技術或綜合工藝過程。生态工程建設的目的就是遵循    規律,充分發揮資源的生産潛力,防止環境污染,達到    效益和    效益的同步發展。與傳統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類            的工程體系。(P99)

2.生态工程是人類學習自然生态系統“智慧”的結晶,是生态學、工程學、系統學、經濟學等學科交叉而産生的應用學科。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統的自組織、      功能為基礎,遵循着整體、    、循環、    等生态學基本原理。(P99)

3.遵循自生原理,需要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選擇生物組分并合理布設。要維持系統的自生,就需要創造有益于生物組分的生長、發育、繁殖,以及它們形成        關系的條件。(P99)

4.循環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進系統的物質        ,既保證各個環節的物質遷移順暢,也保證主要物質或元素的轉化率較高。(如圖)(P100)

“無廢棄物農業”物質循環再生示示意圖

5.在進行生态工程建設時,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的    與适應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處理好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的協調與平衡,需要考慮        。如果生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承載力的限度 ,就會引起系統的失衡和破壞。(P101)

6.自然生态系統是通過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的      而形成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遵循整體原理,首先要遵從自然生态系統的規律,各組分之間要有适當的比例,不同組分之間應構成有序的結構,通過改變和優化結構,達到改善系統功能的目的。其次,人類處在一個        複合而成的巨大系統中。進行生态工程建設時,不僅要考慮自然生态系統的規律,更要考慮經濟和社會等系統的影響力。(P101)

7.濕地被譽為地球的“腎”,具有蓄洪防旱,調節區域氣候,控制土壤侵蝕,自然淨化污水,為遷飛的鳥類和其他多種動植物提供栖息地,以及為人們提供休閑娛樂的環境等功能。(P106)

8.濕地生态恢複工程就是采用        措施相結合的方法,如廢水處理、點源和非點源污染控制、土地處理工程,以及動植物物種引進等,使受到幹擾的濕地得以恢複。在濕地的周圍,還應建立緩沖帶,以盡量減少人類的幹擾,使濕地依靠自然演替等機制恢複其生态功能。(P106)

自我校對

第1節

1.生态足迹 2.生态占用 4.增大 增大 5.生物多樣性

6.經濟 社會 生态 7.生态文明

第2節

1.遺傳 物種 生态系統 2.潛在 間接 生态功能 直接 大于 3.就地 易地 自然保護區 4.植物園、動物園 精子庫、種子庫 5.人 自然 禁止

第3節

1.生态 系統 生态學 經濟 生态 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續 2.自我調節 協調 自生 3.互利共存 4.遷移 轉化

5.協調 環境容納量 6.協同進化 社會—經濟—自然 8.工程學 生态學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