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峨眉山頭懸挂着半輪秋月,月影靜悄悄地倒映在緩緩流動的平羌江水之中。夜色中我從清溪出發,奔向三峽,很想念峨眉山上的月亮,到渝州就看不到你了。
誦讀資料:《峨眉山月歌》選自《李白集校注》卷八。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李白二十幾歲時離開故鄉,四處遊曆,從長江下遊到中原和華北地區都有他的足迹。這一次漫遊,使他開闊了眼界,豐富了閱曆,這個時期他的藝術創作力旺盛,并且日臻成熟。這首詩即李白初次離開蜀地時的作品。
誦讀提示:本詩通過江月和山水展現了一幅秋江行旅圖,表現了詩人對家鄉、對友人的無盡思念之情。詩歌從“峨眉山月”寫起,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次句景中有人,第三句人已露面:他正連夜從清溪出發,向三峽駛去。末句表達了惜别情思。詩人即将離開故鄉外出闖蕩,内心的憧憬和喜悅自然而然流露在詩中。峨眉山頭高懸的那半輪秋月,映在江中,仿佛和水一起流動,陪伴着詩人遠行。夜間乘船從清溪出發,經渝州向三峽進發,離友人愈遠,就愈加思念。山、月、江水等景緻的融合變幻,襯托出詩人即将離開故鄉時的複雜情感;而五個地名連用,造成空間迅速轉換之感,讓人感覺到行船之快,既傳達出詩人江行的獨特體驗,又抒發了對友人的思念之情。
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課文講解視頻
《江南逢李龜年》翻譯:當年在岐王府裡經常見您演出,在崔九堂前也幾次聽到您的歌聲。此時正是江南風景絕好之際,在這落花的時節又與您相逢。
誦讀資料:《江南逢李龜年》選自《杜詩詳注》卷二十三。江南,這裡指湖南一帶。李龜年,唐玄宗時著名樂師,擅長唱歌。“安史之亂”後,流落江南。杜甫漂泊到潭州(今湖南長沙)一帶,和流落在此的李龜年重逢,回憶起當年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頻繁相見和聽歌的情景,感觸萬千,寫下此詩。
誦讀提示:這首詩通過追憶往昔與李龜年的接觸及抒寫現實中與李龜年的相逢,流露出詩人對唐王朝盛衰變化的感歎以及對彼此現狀的悲歎。大唐清明的政治造就了一個歌舞升平的時代,“安史之亂”卻把人們抛入戰亂的深淵。“岐王宅裡”“崔九堂前”,都是當年名流騷客聚集的場所,一提到這些地點就不免勾起人們對過往歲月的美好回憶。當年出入其間,與李龜年這樣風光無限的樂師交往,是很“尋常”的。萬萬想不到的是,在江南暮春時節,年老病衰的詩人竟又和故人重逢!“落花時節又逢君”這一句很有名,“落花”寓意甚多,既有個人身世之悲,也有對一個繁華時代落幕的慨歎。詩很短,剛開頭即煞尾,連一句也不願多說,更讓人體味到那種深沉的悲哀與感慨。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翻譯:(陰曆九月九日重陽節)我勉強登上高處遠眺,(然而在這戰亂的行軍途中,)沒有人能送酒來。我在遠方憐愛着故鄉長安的菊花,(它們)大概靠近這戰場開放了。
誦讀資料:《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選自《岑參集校注》卷三。行軍,行營、軍營。九日,指陰曆九月九日重陽節。故園,故鄉。岑參久居長安,故稱長安為“故園”。
誦讀提示:這首五言絕句,表現的不是一般的節日思鄉,而是對國事的憂慮和對戰亂中人民疾苦的關切。古人有重陽登高、飲酒、賞菊的風俗,可是處于軍旅之中,又遭遇戰亂,詩人“強欲登高”,感歎“無人送酒”,其中的惆怅、凄涼,難以言表。很快,詩人又從這種自我感傷中走出來,聯想到故園的菊花——它們在淪陷的都城,應該是怎樣一番景象呢?雖然沒有主人欣賞,孤寂而凄涼,但也一定不負秋陽,在斷壁殘垣間競相綻放。欣賞詩歌要特别注意體味核心意象,像詩中的“故園菊”,其所負載的意義已經突破了單純的惜花和思鄉,更寄托着對飽經戰争憂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對和平的渴望。
《夜上受降城聞笛》
翻譯:回樂烽前的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猶如秋霜。不知何處吹起凄涼的蘆管,一夜間征人個個眺望故鄉。
誦讀資料:《夜上受降城聞笛》選自《李益詩注》。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錦後旗烏加河北岸。貞觀二十年,唐太宗親臨靈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由此而來。
誦讀提示:本詩是唐代邊塞詩的絕唱。全詩四句二十八字,抒寫了戍邊将士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的感情。前兩句寫夜晚登城遠望,但見大漠似雪,月華如霜,邊城夜色,凄神寒骨。這樣的甯靜如果不被打破,也許詩人可以沉浸其中,體味大漠那亘古的蒼茫。可是,就在這萬籁俱寂的夜裡,夜風送來凄涼幽怨的蘆笛聲,陡然喚醒了“征人”的思鄉情緒。頓時,一切崇高和悲壯都化作了綿綿不絕的鄉愁。笛聲在擴散,愁思在蔓延,在這樣一個凄清的夜晚,集體的失眠也不可避免。讀時發揮想象,沉浸其中,就能體會到那種蒼涼曠遠的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