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大棚立體栽培香菇最先出現于浙江,是大田栽培向利用空間發展的一種新形式,同時兼有室内層架式床栽和大田畦床栽培的某些特點,對節省土地,降低搭棚費用,提高産量,方便管理等方面已顯示出許多新的優點。浙江磐安縣是國内著名香菇生産基地,香菇生産是磐安縣的支柱産業,主要采用大田畦床栽培。1992年磐安縣尚湖鎮山宅村開始采用塑料大棚立體栽培法,收到很好效果,袋平均産鮮菇0.7公斤,增産率比畦床式栽培提高25%,次年在該村發展到30萬袋,1995年在全縣推廣到500萬袋,增産效益達100萬元。與磐安縣進行菇棚改革的同時,浙江龍泉市食用菌實驗場也組織龍泉、雲和的菇農,在深圳市進行“層架卧式栽培香菇"試驗,收到同樣理想的效果。目前,這種新的栽培方法正在南方推廣。
1,場地選擇
應選擇避風向陽,地勢平坦,水源充足,保水能力強,且又便于排除積水的地方做菇場。場地具有較強保水能力,是必不可缺的條件。因為層架排放的高度在2米以上,沒有足夠的濕度其上層很容易幹燥,所以要求菇場經常保持足量的地表水分和離地面2米以上高度的空氣相對濕度。此外,菇場的選址既要有利于氣流暢通,也要注意防止強風的襲擊;還要有一定蔭蔽條件,最好是能擋住太陽的西曬,便于創造有利于出菇的小氣候環境。建棚之前,按常規對場地進行除雜消毒。
2,搭架與其結構
與常規菇棚相同。用毛竹、小雜木或小徑木作支柱,棚高2.2-3米,行寬3.3米,長30米或視場地條件而定。棚頂和四周蓋稻草、茅草、芒稈等為遮蔭物,并設6-8個活動風窗。菇床的設置與菇棚方向垂直平行,分7層,層距24厘米左右,最低層離地面5厘米,層寬85厘米,可卧放2個菌筒。層架間應留足80厘米寬人行道,在層架底部的中間開排水溝,寬20厘米、深10厘米以上;四周開好圍溝。菌筒排架後,将薄膜覆蓋在床架上,沿床架四周下垂至地面。在有條件地方,菇棚地面可鋪碎石或河沙。菌簡進房前,按常規方法對菇棚内設施及環境進行消毒。
3,培養菌筒
按常規方法配料、裝袋、滅菌、接種,然後将菌筒運到菇棚,呈“并”字形堆放在下部2-3層床架上,堆間要有10厘米以上距離,若接種時氣溫過高,也可分層排放。在發菌期間,棚頂入射光線力求徵弱,可以加厚覆蓋物或用遮陽網,不能用薄膜覆蓋,以強化通風。發菌期棚溫要求控制在25℃,不得超過28℃,必要時可噴水降溫。
4,出菇管理
菌筒在床架上培養一個多月左右,表面有凸瘤狀原基出現時,将其翻面再培養半個月左右。然後将菌袋平鋪于床架上,再培養6-7天。此時白天應蓋上薄膜,晚間掀去薄膜,以增加溫差。當菌簡上有小菇蕾長出時,可進行脫袋。
脫袋後,要緊密羞膜3-4天。此時菌筒在适宜溫、濕度下,表面長出白色絨毛狀菌絲,均勻分布于菌筒表面,同時有小量黃水出現,應開始噴小水,使其色素在表面均勻分布;第二天可噴水沖洗黃水并通風換氣。噴洗黃水一定要從上而下,以避免底層沉積黃水和雜菌孢子。脫袋後,不但要注意每個床架的揭膜通風換氣,還要注意保持整個菇棚内的空氣對流。因為菇棚内排放菌簡密度大,脫袋後菌絲呼吸作用旺盛,空氣中二氧化碳沉積濃度增加,如不加強通風措施,會導緻菌絲衰敗和雜菌滋生。此時可将菇棚相對方向活動風窗适當開啟和将薄膜升高即可。此外,還要注意拉大溫差和濕度差,以促進原基形成和子實體分化,其管理方法與大田栽培常規相同。
當小菇長到1.5-2厘米時,應提高相對濕度至85%-90%,并逐漸增大通風量。如遇陰雨天,可全天掀膜通風,雨天則将薄膜向内卷起鈎挂在床架上。每批菇采收後,應停水3-4天,并加蓋薄膜促使其恢複生長。為使受潮、受光均勻,也可在采菇後将上下層菌簡相互調換。采收2-3批後,菌筒水分大量散失,重量減輕,應及時進行浸水。浸水可采用常規浸泡法,若因栽培量大,浸水不便,也可采用注水法補水。生産結束後,及時清理菇場,用5%石灰水對層架進行清洗消毒。
采用上述栽培方法,由于頂部和四周均有遮蔭物,薄膜不是直接覆蓋在床面的菌筒上,而是架空于床架的頂層,空間相對濕度容易保持,水分散失較慢,且層架底部暴露在空間,也有利于水分的擴散和交換。因此,較之地面畦床式栽培,水分更易于管理。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種植戶可以多參考參考,或者說大家想了解哪方面的,三農知識及技術都可以留言評論,小編會根據情況來為大家解惑。也希望大家能關注一下小編以及積極留言評論轉發,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