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充滿了酸甜苦辣,人生又常有不測風雲,不過強者從來不畏懼坎坷和波折,反而會在艱苦卓絕的日子裡,變得更加堅韌不拔。
不說劉禹錫曾經在巴山楚水苦熬了23年,隻是豪邁地說,吹盡狂沙始到金;更不提蘇轼也半世流離,卻恬淡地說,吾心安處是吾家。單說北宋還有一位年輕才子,曾經因為秉性剛直而受到挫折,但這反而成為他繼續前進的巨大動力。下面分享範仲淹很冷門的一首七律,真知灼見,不愧是一代名相。
河朔吟
北宋:範仲淹
太平燕趙許閑遊,三十從知壯士羞。
敢話詩書為上将,猶憐仁義對諸侯。
子房帷幄方無事,李牧耕桑合有秋。
民得誇襦兵得帥,禦戎何必問嚴憂。
範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他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遂更名朱說。再後來詩人苦讀及第,又恢複原來的姓名。此後他又壯遊燕趙,并賦詩表達了收複幽雲失地的豪情。
燕趙即河朔一帶,大部分為燕雲十六州領地,後晉時被石敬瑭割讓于契丹。北宋初年,大宋為奪回此地,曾與遼國展開過多次交戰,均以失敗告終。直到宋真宗時,簽訂了澧淵之盟,局勢終于變得穩定。
詩人入仕後曾擔任過一些微不足道的職務,而且因為性格耿直,還被貶到他鄉。不過範希文從來就不知道氣餒二字如何書寫,雖然受到打擊,詩人卻正好借此機會韬光隐晦,并做了細緻的調查和研究,也發現了很多問題,這首詩就表達了作者的很多觀點。
當時範希文正值而立之年,他胸懷大志,更盼望早日建功立業,開篇就顯得不同凡響,“太平燕趙許閑遊,三十從知壯士羞。” 燕趙一帶暫時的太平景象,沒有讓詩人感到高興,反而令他滿懷羞憤。燕趙居民安于現狀,實在讓詩人感到痛心疾首。
範仲淹雖然是一個書生,可是他也喜歡研究兵書戰策,也曾想過有一天可以投筆從戎,為國盡忠。雖然後來并沒有成為武将,但是他駐守邊關時,也讓西夏軍隊聞風喪膽,不僅威風八面,而且守住了一方平安。
人們稱其為範文正公,表達出對這位儒将的崇敬心情。颔聯就彰顯出詩人年輕時的超凡脫俗,“敢話詩書為上将,猶憐仁義對諸侯。” 詩人從小斷齑畫粥,堅持苦學,不僅有成為上将的志向和勇氣,而且還非常贊賞孟子勸說梁惠王施行仁義的壯舉。雖然詩人位卑言輕,但這種抱負卻非常值得後世欣賞!
詩人又想到古代的英雄豪傑,“子房帷幄方無事,李牧耕桑合有秋。” 作者引用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以及趙國名将李牧的典故,表達了對名相良将的敬意,也委婉地傳達出自己将以他們為榜樣,成為文武兼備的棟梁之材。後來範仲淹果然沒有食言,也讓讀者們對他極其敬仰。
最後詩人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見解,“民 得 誇襦兵得帥,禦戎何必問嚴憂。” 誇,通袴;袴襦,借喻地方官吏的善政。詩人态度堅定地說,如果民衆衣食豐足,戍卒得遇良将,就一定可以馬到成功。嚴憂,即嚴尤,王莽時任大司馬,曾向王莽論及抵禦匈奴之策。詩人胸有成竹,善于借鑒前人經驗,而且也能夠運籌帷幄,所以才成為北宋的一代名相。
範仲淹的這首詩語宏事博,充滿生氣,詩人感于燕趙地區承平日久而賦詩,全篇既充滿浩然正氣,又情感厚重,展現了詩人務實肯幹的作風。
作者還綜合運用記叙、抒情、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議論精簡、用典自然,更闡述了深邃的思想。作者表達了對儒家仁政思想的推崇,主張要重視農業生産,這樣才能得到民衆擁護,有利于戍邊禦敵。同時詩人還強調,要注意采用良謀妙策,重視選撥和任用人才,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